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关于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决定

来源:宁国新闻网 最后更新:2009-08-05 16:19:00 作者: 浏览:1915次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大力兴办乡镇企业,1995年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九五”以来,我们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全力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2000年以来综合经济实力连续九年位居全省县市领先位次。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掀起“二次创业”热潮,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城市定位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道路,以创新、创业、创优为动力,以提高效能、效益、效率为抓手,大力实施融入全球化的大开放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的大产业发展战略、森林景观化的大生态发展战略、学习知识化的大促进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的大和谐发展战略,争当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排头兵,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

  2、发展目标:按照“三年强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新跨越”的“三步走”总体要求,力争到2011年,在全省各县市中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13年,率先达到苏浙中等发达县市水平;到2018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

   3、城市定位:按照“自然山水,宜居、度假的创业之地”,把我市打造成为生态环保型的人居城市;按照“多元文化,相融、共生的繁荣之地”,把我市打造成为开放创新型的文化城市;按照“特色产业,研发、经营的总部之地”,把我市打造成为先进高端型的产业城市。

二、实施融入全球化的大开放发展战略

坚持“面向国际化、接轨大上海、参与长三角分工”,优化承接产业空间布局,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大力推进企业“二次创业”,把我市建设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行区

4、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根据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环境承载、产业基础等,将我市划分为以省级板桥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地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以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农业乡镇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旅游区、以南山河沥高新技术园区和港口生态工业园区为主体的高新产业区、以城市中心区为主体的商务文化区,实现保持生态、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和谐统一。

5、优化承接产业空间布局。围绕城市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形成以城市主城区为核心,南山河沥高新技术园区、港口生态工业园区、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为支撑的“一核三聚”承接产业转移总体布局。按照“城市副中心新城区、工业主战场新园区”定位,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港口生态工业园,使其成为我市工业新城和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升南山河沥园区建设和管理水平,优化乡镇工业集中区布局和建设。

6、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按照“共建共享共赢、互补互动互促”原则,与绩溪、旌德共同打造“宁绩旌‘绿三角’经济协作区”,积极与国内外投资主体合作在我市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探索在市外设立区域合作开发区。围绕打造“有机绿色农产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积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来宁投资,实现招商引资由内资为主向内外资并重转变,对外贸易由传统的外资、外经、外贸向外资、外经、外贸、外智、外包转变。

7、大力推进企业“二次创业”。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民营赶超”战略,实行内生成长与外源合作相结合,成立市金融上市服务机构,落实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和强力推进企业上市等政策措施,支持骨干企业上市融资、与国内外同行业龙头企业嫁接重组,走出一条转型升级、资本运作、迅速扩张、做大做强,具有宁国特色的企业“二次创业”发展之路。

三、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大产业发展战略

按照“主攻二产、加快三产、提升一产”思路,整合资源,多业联动,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我市建设成为县域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8、培育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支持企业实行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营销网络化,培育一批全省数字化、集成化、基础化信息化示范企业,壮大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电器三大产业集群,提升“中国耐磨铸件之都”对外影响力,打造全国汽车橡胶零部件生产基地和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节能建材与新能源应用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

9、加快发展以健康休闲为主的“绿色”产业。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加快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最知名的有机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提升“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中国前胡之乡”品牌影响力,积极争创“中国有机农业之乡”、“中国红豆杉之乡”。坚持“大市场、大旅游、大发展”定位,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成立高规格的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和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加快推进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恩龙世界木屋村群落、五星级宾馆等建设,推动商务度假、休闲养生、观光体验等相关产品联动发展,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生态胜地、休闲福地和创业旺地。

10、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坚持培育内源与引进外源并举,鼓励我市骨干企业以我市为总部拓展国内外业务,吸引国内外企业在我市设立职能型总部,发展融研发、经营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总部经济。提升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层次。大力引进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金融租赁和投资担保公司等在我市设立机构,着力打造现代金融企业的聚集区。支持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专业市场、物流配送等,着力打造现代物流配送集散区。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基地,积极引进各类设计、文化传媒、动漫制作等创意产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咨询、科技等中介服务业。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大力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和为民服务信息平台。

四、实施森林景观化的大生态发展战略

按照“生态经济共赢、人文景观相融、城市乡村互动”的原则,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市”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为载体,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1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研究制定以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生态补偿机制,彰显“自然山水在城中,城在自然山水中”的生态城市形态。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工程,维护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强化森林植被“润肺”功能、湿地“强肾”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免疫”功能,建设风景林地、社区绿地和沿城乡骨干道路、城市街道和水系分布的绿色长廊,推动生态环境由绿化向生态化、艺术化、美观化提升。加强城市防洪、引水工程和湿地公园有机结合,维护和恢复河道、水岸的自然形态,推进西津河、东津河、中津河和城区小南河、龙潭河、星河综合治理,营造优美的城市水环境。

12、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牢固树立“大生态、大循环、大和谐”理念,以“节能洁净、高端高效”为目标,培育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打造“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积极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以建设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全省生态村为抓手,推进中心村庄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广应用新型生态节能农村住宅和清洁能源,全力推进省道和县乡公路沿线集中整治,探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着力形成风格各异的优美小镇、功能齐全的和谐社区、独具风格的家庭庭院。

五、实施学习知识化的大促进发展战略

按照“打造创新型城市、构建企业家社会、培育文明化市民”要求,全面提升全民学习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和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县域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

13、打造创新型城市。大力推进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申请建立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推进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灵活引进国内外智力,加强科教队伍和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的多层次专业人才梯队。大力实施自主品牌战略,支持企业参与制订行业技术标准,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加大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力度,培育持续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群。

14、构建企业家社会。大力弘扬“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家精神,实行会见企业家制度,建立慰问企业家和科技专家制度,完善“宁国发展功勋”评比办法,并对社会贡献突出的企业家,通过设立光荣榜等多种形式,营造尊重创业、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适当增加企业家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中的名额,聘请优秀企业家组成宁国经济顾问团,加强企业家高层次、国际化的系统培训。引导企业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福利事业、慈善事业,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15、培育文明化市民。广泛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培育学习知识型市民。组织开展“感动宁国十佳人物”等群众性评选活动,培育诚信道德型市民。深入开展“家庭美德进万家”等活动,培育家庭和睦型市民。制定劳动者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培育致富创业型市民。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培育环境保护型市民。

六、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大和谐发展战略

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使全市人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16完善科学规划体系。坚持“废、改、立”相结合,建立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相互协调的新机制,科学安排市域城镇建设、产业聚集、村落分布、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形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规划体系。

1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宁宣杭高速、扬绩高速、皖赣铁路客运专线和既有线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城市西北外环,拓宽改造县乡公路,深入推进“村村通”延伸工程,加快农村出行公交化步伐,努力构筑“大交通、大发展”新格局。提升改造老城区,加快发展城北新区,高起点规划建设河西新区,合理布局现代金融、教育、高档居住度假、商务文化、总部经济办公等功能分区,加快城区道路、管道天然气、城市公园和水环境工程等公共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城乡供排水、电力、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18、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全面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探索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规划建设职业教育园区,构筑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居民医保并轨运行,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的防控处置能力。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高度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提高计生优质服务水平。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推进“平安宁国”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高度重视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国防动员建设。进一步做好体育、档案、方志、老龄、残疾人和关心下一代工作。

19、大力繁荣文化事业。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挖掘我市多元文化内涵,大力弘扬“翠竹”精神,即勇破勇立的拼搏创新精神、自信自强的艰苦创业精神、竞风竞节的争先创优精神,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宁国人文精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有特色的畲乡民族文化品牌,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河沥老街文化游憩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0、推进民主法制进程。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做好人大、政协工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贯彻落实村(居)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七、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的保障措施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党的建设,为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提供强有力保障。

21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营造科学发展的浓烈氛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克服小进即满,增强忧患意识;克服怕担责任,敢于创新突破;克服狭隘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克服重物轻人,坚持以人为本,求真、求实、求思变,敢闯、敢冒、敢试验,率先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路。

22、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健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整合行政资源,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和乡村为民服务机构建设,组织开展民主考评百名科长、公共服务单位、基层站所长活动,推进市乡新一轮机构改革。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市乡两级财政分配机制,建立功能区利益补偿机制,将财政投入重点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域倾斜。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推进金融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农村信用联社股份制改造农村合作银行,壮大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和积极发展区域性、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积极创办村镇银行。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

23、以党的建设为保证,不断提升科学发展的领导能力。以“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工作为契机,围绕不拘一格的选任理念,建立用权为公的制度体系,分类指导选好人,多管齐下育好人,活化机制用好人,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强乡镇(街道)、村(居)班子建设,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认真落实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充分发挥老干部的重要作用。扎实推进农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重视抓好非公有制经济、城市社区、新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党组织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按照“科学定量、合理分类、奖优罚劣”的总体要求,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决策落实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形成全市上下群策群力、和衷共济的政治生态。

  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开放兴市、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创新活市、和谐安市”的战略要求,拼搏创新、艰苦创业、争先创优,全面掀起干部创新业、群众创家业、企业创大业的“二次创业”热潮,争当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排头兵,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而努力奋斗!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