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02日 星期六
今天是:2024年11月02日 星期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抗震救灾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三大新契机

来源: 最后更新:2008-05-26 14:59:39 作者: 浏览:1360次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5月21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尽管此次地震损失比较严重,但整个经济的基本面,包括中央企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不会改变。目前抗震救灾仍然是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同时,还要着手恢复生产,以实际行动为国分忧。

    抗震救灾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三大新契机

    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巨大损失。随着救灾工作深入推进,这场灾害的损失到底有多少,还在继续勘察与评估之中。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已成全球魅影的背景下,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对中国经济究竟有何影响,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就破坏程度看,这场地震灾害面积高达10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面积的1%,受灾人口高达4500多万,超过全国总人口的3.4%,几乎相当于一些中小国家的人口。截止目前,死亡人数已超过6万,受伤人口超过35万。除了伤亡人数外,人民财产损失也极为严重,其破坏性不能低估。

    而根据目前救灾工作的整体部署情况,适时采取“两加一减”措施,即加大内需、加大公共服务、减少政府行政费用,不仅能对中国经济的即期表现有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有直接刺激作用,而且能对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带来三大新契机。

    首先看对扩大内需的影响。这场突发性灾害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我国的内外需结构会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本来,自2006年四季度起,我国的国内消费需求就开始逐步回升,内外需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2007年则是内外需并旺,内需表现日益突出。到2007年底2008年初,受国际油价与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外需明显回落,而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则越发突出。

    现在,这场地震灾害对正在发生变化的内外需结构,更是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寰转契机。从需求看,4500万灾民的基本生活与生产需求,创造了额外的内需增量;从供给看,更是可以对冲由外需下降引起的负面影响。4500万灾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及通信、娱乐等消费服务都是基本需求,对原本受外贸影响的生产企业向内需转产,是一个难得的产业调整缓冲机会。

    其次看对加大公共服务的影响,特别是为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影响。国家已表示,为做好灾区群众安置工作,严防次生灾害造成新的损失。中央财政安排250亿元,加大对抗震救灾的资金投入。同时中央财政今年将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还将继续作相应安排。

    如果考虑公共财政投入的杠杆效应与乘数效应,特别是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采用市场化手段,将中央财政安排的700亿元设立为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更能够利用金融与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与融资功能,带动社会力量、民间资本,进行有效率、有监督的灾后重建。这对有着丰富自然地矿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综合旅游资源的四川来说,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重建创举。

    再看对降低行政费用的影响。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国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要减少会议、接待、差旅和公车使用支出,压缩出国团组。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暂停审批党政机关办公楼项目。

    由此观察,这场地震虽是一场大灾,但对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特别是对行政部门的廉能建设,即廉洁与效率建设,也提供了新契机。长期以来,政府的行政成本过高,一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难点。如今,在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的时候,降低政府部门的行政开支,转变公职人员的服务意识,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特别是如果从公务用车、用油、用电做起,那么,既可以降低行政成本,腾出资金支援灾区建设,又有利于节能减排,树立环保型政府的榜样,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政府的服务功能,约束公职人员的行政行为,真可谓一举多得,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治建设,将有十分特殊的指标意义。

    多难兴邦。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在中国社会迈向初步小康之际,碰上这么一场大灾,虽是不幸,也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经此磨难,海内外同胞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力量,中国社会的发展将会更和谐、更人性、更符合现代公民社会的价值诉求。(亚夫)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