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商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会动态 / 商会动态

宁国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来源: 最后更新:2007-01-12 10:41:13 作者: 浏览:1934次

中共宁国市委   宁国市人民政府
(2007年1月10日)

    宁国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连接皖浙两省七个县市,是我省重点山区县(市)之一,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全市辖13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8万,总面积2487平方公里。1997年撤县设市。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牢固确立工业主导地位,加快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步伐,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安徽省县市前列。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67亿元,增长16.6%;完成财政收入8.9亿元,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增长16%,各项经济指标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调整完善发展思路,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近年来,我们依托毗邻苏浙沪的区位和为苏浙沪地区协作配套的产业基础,把握沿海地区产业、资本向内地转移的历史机遇,实施了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发展战略,加强与苏浙沪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进“行政板块”向“经济板块”的转化。2002年,我们确立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即加快“三化”进程,推进四个集聚,培植壮大六大工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在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明晰了工作思路,就是构筑“两区一带”发展格局,建设“两个基地、一个后花园。2005年6月,全省加快与苏浙毗邻地区发展座谈会在我市召开后,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决战十一五,重返百强县,打造新宁国”的战略决策,紧紧围绕建设“两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和“重返百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加速推进二元结构一元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社会生活文明化,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创新活市、和谐兴市四大战略,打造最佳人居地、最佳投资地,逐步将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全面小康型、生态园林式的中等工业城市。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将重点项目及园区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贯穿“十一五”发展的“三大战役”,组建了高规格的三大指挥机构和工作体系,实行重点工作合力攻坚、集中突破,以此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坚持工业主导,加快重点项目及园区建设,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我们坚持把推进工业化进程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最核心的任务,初步形成了面向苏浙沪地区,以产业链为粘合的“企业簇群”和“块状特色”。全市80%的企业担负了苏浙沪区域产业龙头的配套角色,汇聚了70多亿元的工业资产规模。拥有“凤形”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海螺”牌水泥、“鼎湖”牌密封圈、“双津”牌塑料薄膜、“司尔特”复合肥等一批名牌产品,汽车橡胶密封件、耐磨球、电容器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17%和10%。一是注重调优工业布局。针对县域工业布局一般属自发、自然集中,规模化水平难以提高的实情,2005年以来,我市投资近7亿元实施了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拉开了南山园区“五纵五横”道路框架,省级宁国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已达8平方公里。同时,利用国有林场荒坡地,启动了开发区河沥溪园区建设,形成了“一区两园”的发展格局。同时,出台了《关于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5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着力构筑新的发展载体。2006年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5亿元,增长30%。二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我们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实施“3311”企业培植工程,加快发展机械制造、纺织服饰等潜力增长性产业,大力发展矿业建材、塑料包装、医药化工、食品加工、木竹制品五大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材料、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中国汽车橡胶零部件生产基地”、“中国耐磨铸件之都”和“中国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136家,其中亿元企业19家。三是注重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我们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目标化、目标任务责任化”的要求,健全了领导挂钩、协调服务、动态跟踪的项目建设机制,实行了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整合工业、发改、农委、科技等部门的资源,加大项目争取和服务力度。2006年新开工项目113个,有57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四是注重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我们积极引导企业加快研发中心建设,实行“三优先”激励政策(对高新企业和项目优先安排用地、科技经费和资金担保),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引导企业实施厂校联姻、厂所联姻,规模以上企业中,80%的企业与省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全市现有6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开发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8项,先后组织实施投资额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70多个,投资总额40多亿元。“凤形”牌耐磨球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第三,坚持富民优先,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统筹城乡发展能力。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一是集聚产业发展优势。围绕山核桃、竹业、茶叶、畜禽养殖和花卉苗木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了“315”强龙工程,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森林食品、木竹加工、畜禽养殖块状经济区。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连续三轮位居全省各县市首位,并进入了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行列,被誉为“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和“中国竹子之乡”。全市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4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家。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自2005年开始,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生态村建设。在此基础上,按照“示范引导、整体推进”的原则,实施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选择2个镇、14个村作为示范点,实行统一规划、连片改造和配套建设。目前,已投入400万元开展了沼气入户、改水改厕等工程建设,投入8000万元开展村村通水泥路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在2007年全面完成村村通试点任务,并逐步延伸至人口集聚的自然村、村民组,同时,已全面启动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三是创新农村工作机制。近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财政体制、行政审批制度、党政机构改革、乡镇领导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等试点工作。2005年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市”。以此为契机,我市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扩大农村公共财政的覆盖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6%。
    第四,坚持完善功能,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着力打造最佳人居地、最佳投资地。我们不断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着力提升综合服务和辐射、集聚、带动能力。一是着力打造最佳投资地。树立了经营城市的理念,通过市场化运作、项目化推进和社会化参与,累计吸引社会资金近20亿元投入城市建设,形成了“八纵八横”的城市道路格局,市区面积拓展到1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12万人,前不久顺利通过了省级园林城市的考核验收。在去年召开的浙商大会上,我市被评为“2006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二是着力打造最佳人居地。我们依托特色生态资源,着力打造“黄山脚下的明珠、红楼梦中的府地”城市名片,大力发展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青龙湾生态旅游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板桥自然保护区为龙头,以恩龙世界木屋村等景区为重点的生态旅游经济,把我市打造成为苏浙沪地区和“两山一湖”风景区之间的休憩地和中转站。同时,坚持以保护环境为原则发展县域经济,完善项目准入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禁引进“五小”项目和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维护生态品牌,做活生态文章,营造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清新宜人的最佳人居环境。三是构筑连接苏浙沪地区的快速通道。近年来,我市围绕“外抓大联网、内抓大配套”的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6亿元全面完成了过境省道公路拓宽改造,加快了市乡道路建设。在此基础上,将加速推进以“两环两高一铁”(环城、环湖公路,宁宣杭州、扬绩高速公路,皖赣铁路复线)为重点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第五,坚持内外结合,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我市原始积累不足,加快发展必须坚持引进外资和激活民资双向互动。我们以苏浙沪地区为重点,强力推进东向发展,鼓励全民创业,加大有效投入,切实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后劲。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一号工程”,按照“四个不受限制”(招商引资工作不受时间限制、工作经费不受预算限制、工作人员不受编制限制、工作条件不受标准限制)的要求,组建了工业、农业、旅游等专业招商小分队和开发区、招商局综合招商小分队,实行综合招商与专业招商、自主招商与代理招商、节会招商与上门招商相结合,突出产业招商,努力招大引强,成功举办了两届山核桃节和元竹文化节,实现了自主招商的历史性突破。2006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3003万美元,引进市外资金19.8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其中出口8300万美元,增长30%。二是注重拓展融资渠道。我市注重发挥商业银行的主渠道作用,出台了《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奖励办法》,建成了全省唯一的县级金融安全区,2006年新增各项贷款7亿元。同时,加强了与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对接,2003年开始与国家开行合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又将投资领域由公益性基础设施拓展到工业生产企业,投放资金支持工业发展。2006年又实现了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对接,在全省县市一级率先开展了中小企业机电产品出口贷款试点工作,拓展了新的融资渠道。三是营造浓烈的全民创业氛围。我市始终把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作为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相继开展了“宁国发展功勋”和“宁国荣誉市民”评选活动,设立了“企业纳税光荣榜”,主动为企业家创业建功做好保障服务,确保企业家在经营中不分心、不走神。今年,我们将大力开展“全民创业促进年”活动,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在行政审批、金融信贷、财政扶持、工商税收以及创业奖励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激活各类创业资源,形成全民创业的浓烈氛围。四是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服务是第一资源”、“环境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着力打造“诚信宁国”,扎实推进“三优”工程(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优良环境),积极争创环境的竞争优势。先后开展了机关工作作风整顿系列活动,深化了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对企业“不能说不,只能说怎么办”的工作要求,着力打造“优质服务、宁国速度”的品牌。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