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中国共产党宁国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

来源:〖宁国新闻网〗 最后更新:2006-07-24 10:14:41 作者: 浏览:1712次

  坚持东向发展奋力重返百强———在中国共产党宁国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黄东升(2006年7月20日)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宁国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是我们迈入“十一五”、踏上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对今后五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选举产生中共宁国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全市人民进一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为实现“决战十一五,重返百强县,打造新宁国”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宁国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中国共产党宁国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以来的三年,是我市发展历程中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基础条件改善最明显、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三年多来,在宣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加速实现“四个集聚”,积极推进“五大创新”,培育壮大“六大基地”,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2年增长58.6%、134.1%和49.3%。今年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27.6亿元,较上年增长15.6%;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30.9%;财政收入4.03亿元,增长16.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61元,增长15.9%,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已公布的2004年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考核评价中,我市在全国2861个县级单位中处于224位,平均每年上升30余位,是全省排名最前的县市,33项考评指标有16项已达到或接近百强县的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各县市领先位次,连续两年获得宣城市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实现了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三年两个一流”奋斗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年多来,我们坚持大力推进二元结构一元化,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制定了《关于加快省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决定》,加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工业承载能力。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与发展,开展了“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年”、“宁国发展功勋”评选等活动,出台了财政扶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六大支柱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连续三轮居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榜首,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开展了生态村创建活动,强力推进青龙湾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经济开始启动升温,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两届山核桃节和元竹文化节,对外形象明显提升,对外交流日益频繁。2002年以来引进外资和内资年均增幅分别达到70%和90%,2005年自营出口创汇达6365万美元,比2002年增长139.7%,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92.48亿元,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商粮贸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

  三年多来,我们坚持大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人居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北移和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宁国大道、凤凰大桥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相继建成,实施了主城区背街小巷硬化、主干道亮化及三条内河整治工程,“八纵八横”的城市道路新格局基本形成。市区面积拓展到近1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发展到近15万人。开展了“城市建管提高年”活动,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2个试点乡镇、12个试点村的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改革完善了乡镇财政体制,乡镇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多渠道转移农民近10万人,城镇化率达38.8%。加大农村人畜饮水、清洁能源、农田水利等投入力度,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面完成了省级道路建设、市乡道路改造,实现了90%以上的村通油(水泥)路,交通道路滞后状况全面改观。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与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等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银政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金融环境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组织开展了“宁国荣誉市民”评选活动,扎实推进“三优”工程建设,经济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被评为“2006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

  三年多来,我们坚持大力推进社会生活文明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被评为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县(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称号,在全省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被列入全省教育改革样本县,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农民参合率达94.6%,被授予“全省农村卫生示范县(市)”。深入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广电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建成投入使用,体育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启动建设,文化、民政、广播电视、档案等各项工作先后进入全国、全省先进行列。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信访工作秩序进一步规范,“平安宁国”建设稳步推进。

  三年多来,我们坚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发挥。扎实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明显成效。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发展氛围进一步浓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了乡镇领导体制改革,开展了“市直机关服务效率年”和“机关效能建设”活动,认真做好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鼓励干部到经济一线锻炼成长,干部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推行了村干部规范化管理,着力解决村干部基本报酬、养老保险和特困老党员生活等问题。非公党建和社区、农村、机关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发展党员1487人,全市党员人数达19025人,基层党组织达878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参政议政职能进一步发挥。党管武装和群团工作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向纵深推进。

  同志们,三年多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宁国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所有参与、关心、支持宁国改革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首过去的三年,我们深感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在困难多、矛盾多、挑战多的情况下,我们不仅经受了考验,保持了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更为重要的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形成了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总结三年多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我们深深体会到: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制定和落实符合市情的发展战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强化“率先”和“领先”意识,创造性地把上级精神、发达地区经验与宁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事关宁国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适应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带来的新变化,适时制定、调整发展思路并坚决落实这些战略举措,破解征地、拆迁、建设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抢抓了发展先机。实践证明,只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顺应时代潮流、切合宁国实际的发展之路,就能始终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构建发展的新平台。我们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着力解决开发区、城市建设、交通道路、金融、服务等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而且为未来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只要坚决革除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机制环境,着力夯实发展基础,就能把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区建设、生态村创建等工作,初步解决了背街小巷、城市内河整治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让群众从发展中得到实惠。实践证明,只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形成强大合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第四,必须始终坚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加快发展提供根本保证。我们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心齐气顺、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就能战胜各种矛盾和困难,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外向度偏低,重大项目建设还未取得较大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程度还不高,自然资源、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竞争力仍显不足;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发展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更是实现重返百强目标决战决胜的关键五年。展望国内外形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中央作出了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县域经济的基础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省委、省政府把振兴县域经济作为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战略来抓,鼓励毗邻苏浙地区率先发展,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进入全国百强,给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资本加速转移,为我们主动接受辐射、加快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面对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加快发展期,面对蕴含机遇、充满挑战,你追我赶、不进则退的发展局面,我们必须坚持把“决战十一五,重返百强县,打造新宁国”作为主旋律和最强音,坚定信心,鼓足勇气,加快发展,决战决胜,向全市38万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东向发展”和宣城市委“经济工作三条基本方针”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富民强市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跨越式发展,紧紧围绕建设“两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和“重返百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组织实施重点项目及园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三大战役”,加快二元结构一元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社会生活文明化进程,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创新活市、和谐兴市四大战略,打造最佳人居地、最佳投资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将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全面小康型、生态园林式的中等工业城市。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综合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在全省的领先位次,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发展指标达到全国百强县的水平;再通过两年的努力,力争再次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在全省各县市中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全市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确定这样的奋斗目标,不仅是加快推进宁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成熟阶段和城市化加速阶段,多年来抢抓机遇、推动发展的支撑条件日益完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的活力加快释放,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合力已经形成,具备了更加稳固的基础和更加有利的条件。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大发展,在新的平台上实现新跨越,实现重返百强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班子。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发扬只争朝夕、决战决胜的工作作风,做到对群众有感情,对事业有激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一切发展要素,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必须始终坚持以创新抓机遇,以改革求发展,让创业的环境更加宽松,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创业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全民创大业的生动局面,共同推动宁国经济社会发展向着宏伟目标坚实迈进。

  三、切实抓好未来五年发展的三项重点工作

  重点项目及园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是实施四大战略的具体体现,更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抓手。我们必须把这三项重点工作贯穿于“十一五”发展的全部过程,以“三大战役”的新突破促进全市发展的新跨越。

  (一)加快重点项目及园区建设,不断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是我市发展最突出、最紧迫的任务。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市意识,紧紧抓住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在产业分工中找准位置,在承接转移中赢得主动,不断壮大市域经济整体实力。

  按照“生态型定位,集约式开发,兼容式发展”的要求,完善省级开发区南山园区基础设施,加速推进开发区河沥溪园区建设,真正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工业发展的高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城市建设的新区。立足构筑“两区一带”发展格局,按照规模、集聚、特色的原则,加快港口、汪溪、梅林、“东三角”等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建设与发展,重点培育一批产业鲜明、竞争力强、相互协作的专业园区,努力打造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和直通浙江发达地区的生态型工业走廊。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耐磨材料、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矿业建材、塑料包装、医药化工、食品加工、木竹制品五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机械制造、纺织服饰等潜力增长性产业,逐步淘汰消耗大、污染重、效益低的产业。切实加强政策研究,积极抢抓政策机遇,重点抓好蓄能电站、宁国水泥厂四线五线工程、中鼎汽车零部件基地综合扩建、飞达工业园、双津工业园、保隆汽车零部件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准备和开工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3311”工程建设,壮大规模企业群体,着力培育一批名牌工业产品、优势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东向发展战略,加快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内外融通的大开放格局。突出企业招商的主体作用,实行综合招商与专业招商、自主招商与代理招商、节会招商与上门招商相结合,在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区域带动性强的项目上实现较大突破。继续办好山核桃文化节和元竹文化节,积极争办“中国竹文化节”,使之成为我市展示形象、扩大宣传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切实增强经济外向度。

  (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坚持工业长入农业,在壮大农业五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森林食品、木竹加工、畜禽养殖三大主导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在延伸产业链和扩大规模上下功夫,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安全农业,继续扩大“三竹一果”特色基地规模,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战略,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扶持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各类农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劳动力培训中心,促进农民分工就业和转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方针,逐步构筑以城市为中心,港口、中溪为两翼,梅林、仙霞、宁墩、甲路等中心镇为基础,其他乡镇为补充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按照“五化两改”的要求,高起点做好村庄治理规划,深入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电力通讯、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自然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传统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合作的新型农民转变,努力建设一批各具特色、自然和谐、服务配套、生活舒适的田园农庄和农村新社区。

  实现公共资源向农村义务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倾斜,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巩固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创新农村工作机制、运行体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权,全面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按照“打造苏浙沪地区和‘两山一湖’风景区之间的中转站和休憩地”的目标,充分挖掘人文、环境和资源内涵,打造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和吸引力强的旅游主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和旅游促销力度,加快发展以青龙湾生态旅游区和板桥自然保护区为龙头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促进旅游资源的串联和整合。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三)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努力创造最佳人居创业环境

  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不仅是提升对外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更是着力打造最佳投资地、最佳人居地的现实要求。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切实把城市建设与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围绕打造“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生态园林城市,按照到2010年面积达20平方公里、人口20万的发展目标,改造完善老城区,突出建设城北新区和河西新区,加快发展工业区,加强城市功能区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不断强化城市的集聚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适度超前”的要求,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路网和防洪工程建设,加快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档案中心及五星级宾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规划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建设西津河城市景观带,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争创“全省园林城市”,努力营造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清新宜人的最佳人居环境。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巩固环卫体制和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成果,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加快形成城市管理和规划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机制。把握城市建设和经营规律,全面提升城市科学经营水平。创新城市发展机制,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创新社区建设机制,进一步拓展城市社区的服务、管理职能。

  加速推进“两环两高”(环城、环湖公路,宣千、绩扬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建设连接中心镇、重点镇的交通网络,完成“村村通”工程,并向人口聚集的自然村、村民组延伸,形成市内外多点快速对接、便捷通畅的交通网络体系,努力构筑“大交通、大发展”的新格局。适应产业升级要求,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物流、仓储、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规划建设河沥溪物流集散区,着力打造“百亿亚夏”,加快培育家俱、建材等各类专业市场,建设现代化的购物中心。

  四、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朝着和谐发展、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坚持不懈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教育群众,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文明素质工程。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争创全省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县(市),塑造“文明宁国”、“诚信宁国”良好形象,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构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完善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继续开展“宁国发展功勋”和“宁国荣誉市民”评选活动,加强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巩固提高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和全国示范中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增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功能。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城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的防控处置能力。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提高计生优质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发展新闻传媒、文化体育、档案方志事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做好老龄、残疾人和关心下一代工作。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强全民国防教育,高度重视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国防动员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平安宁国”建设。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建设信访接待中心,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关心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

  坚持把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引导和促进“全民创业”。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断扩大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高度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加大移民扶持发展力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推进公益事业发展。

  五、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现重返百强的宏伟目标,必须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顺利实现五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一)围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迅速掀起学习贯彻高潮,努力在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要以时不我待、争分夺秒的紧迫感,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责任感,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聚精会神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在全市上下形成奋力崛起的浓厚氛围。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更大的魄力深化改革,以更大的激情开拓创新,为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注重对宏观形势、发展规律和经济政策的研究,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切实做好市委党校中专体制申报工作,充分发挥培训干部的主阵地作用。

  (二)围绕提高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选干部”的用人导向,把基层和经济建设一线作为培养、考察和使用干部的重要基地,真正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干出更大的事业,为推进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健全以“三大战役”为主要内容的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切实提高执行能力和工作效率,努力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力争上游、不甘落后的生动局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鼓励机关干部到企业经受锻炼,加大不同层次干部上下、内外交流力度,认真落实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努力形成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民主集中制建设,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加强监督管理,维护集体团结,着力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和谐生动局面。切实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认真落实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充分发挥老干部的重要作用。

  (三)围绕提高战斗力,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按照中央关于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要求,不断探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途径,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坚强战斗堡垒。主动适应形势变化,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建立在经济发展的产业链、行业协会、党群共富联合体上。扎实推进农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重视抓好非公有制经济、城市社区、新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探索建立使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建立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制度,实行党代表议事制度、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党员双评”、“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使广大党员真正成为平常时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来的时代先锋。全面实施党员递进培养工作,不断探索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途径,注重在“两新”组织的非党员优秀人才中培养发展党员,注重把农村致富能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能人培养成村干部,促进基层组织建设的健康发展。高度重视村两委班子建设,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四)围绕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事业兴衰。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健全抓落实的机制和措施,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政策好、服务优、成本低的最佳投资地。要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增进“两情”,改进“两风”,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开展反腐败斗争,依纪依法严肃查办大要案,重点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增强党章意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模范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同志们,决战“十一五”,重返百强县,打造新宁国,是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让我们在宣城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为实现重返百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