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商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会动态 / 商会动态

2005年宁国市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来源:宁国市工商联 最后更新:2006-02-24 10:46:50 作者: 浏览:5977次

十五期间,我市在省委、省政府和宣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以优化投资环境为突破口,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加速构筑区域经济特色化、产业体系链群化、企业产品名优化、运行机制规范化的民营经济发展格局,为宁国综合经济实力持续保持省内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截止目前,全市个体工商户13152户,民营企业1108家,注册资本25446万元,民营企业从业人员24561人,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的77%,财政贡献率超过70%。
一、2005年民营经济发展的概况
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非公36条”和省委加快毗邻苏浙沪地区经济发展的“宁国会议”精神,作出了《关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再争百强的决定》,出台了工业扶优扶强的政策,健全了“一主两翼”战略的制度体系,开展了发展功勋评选活动,在举全市之力加快开发区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这些决策和举措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5年,我市社会经济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4亿元,财政收入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5%和23.2%,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继续位居全省领先位置。
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水泥作为我市支柱行业,海螺集团作为我市的国有控股企业,当年经济效益明显下滑,对我市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的压力,民营企业挑起了经济增长的大梁,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民营经济的规模进一步壮大。据统计,2005年,我市新增注册私营企业280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89户,新增注册个体工商户2380户,较去年底增长14 %。现有规模以上私营企业103户,亿元企业15户。个体、私营业主占全市总人口的3.57 %,创业比率高出全省1.79个百分点。
二是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目前,民营企业创造了我市79%国内生产总值、81%工业增加值、90%社会销售总额、71%税收和100%出口总值。中鼎集团、耐磨总厂、亚新科公司、宁昌公司、江南化工、宁沪钢球、飞达实业、双津集团和天成公司等10家骨干民企完成税收3.7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68.3%。民营企业向社会提供了九成以上的社会就业岗位、专利发明、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三是民营企业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我市民营科技企业70多家,其中省级38家;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1 家,省级5家。中鼎、山里仁、司尔特、西贝、源光和宁火公司开发的科技项目和产品跻身国家科技计划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莱恩泵公司自行研制的产品被用于国家大型核电站项目,以恩龙为代表的饮食服务业率先试点“油改气”。
四是民营企业的品牌进一步打响。亚夏、亚新科、中鼎、耐磨、司尔特和莱恩泵等企业进入全国民营和行业五百强,亚夏以安徽首位企业进入全国民营百强。13家企业跻身全省民营百强,中鼎连续三年位列综合实力、出口创汇和年纳税十强,位居前列;亚夏连续三年位列营业收入第一名。目前,我市拥有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5件,知名商标3件;拥有国家免检产品1个,省名牌16个。太阳禽业公司跻身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五星、恩龙、健宁、詹氏、山里仁为省级龙头企业。詹氏、林佳、山里仁首批获得“宁国山核桃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权。金太阳广告有限公司荣获“2004-2005年度全国广告行业文明单位”。
五是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92名。我市著名企业家夏鼎湖、陈宗明、金国清获省十大民营企业家光荣称号;3名企业家在国际徽商大会上获新徽商殊荣。市委、市政府表彰的24名2004年度、2005年度“宁国发展功勋”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占九成;市政府拿出200万元重奖企业家,受奖企业家中非公人士占七成;21个农业产业化先进单位中民营企业占20位。
二、我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主要做法
第一,解放思想,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宁国毗邻浙江,特殊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我市必将多方位、宽领域地接受苏浙沪发达地区的辐射。“十五”期间,我市积极顺应长三角一体化趋势,加快实施“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开放型发展战略,主动跳出行政区域寻求机遇,融进区域分工体系谋划发展,坚持产业东连、项目东接、资金东引、市场东进,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地参与长三角地区的竞争与合作。我市每年组织市班子领导和乡镇、市直单位负责人到苏、浙、沪、鲁、赣等地参观考察,让各级干部深切感受他们的迅猛发展态势,领悟其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进而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思路,形成全市上下千军万马寻求招商机遇、和衷共济引进建设资金、全力以赴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几年来,我市加快构建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的河港工业区,以青龙湾生态旅游度假区、板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区域的西部生态旅游区和河千工业经济带的“两区一带”发展格局,着力打造面向苏浙沪地区的工业协作配套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生态旅游后花园,全市80%的民营企业担负着苏浙沪地区产业龙头的配套角色,80%的农特产品销往苏浙沪市场,构建了橡胶汽车零部件、耐磨材料、电子元器件、复合肥、塑料包装制品和农林产品加工等六大民营产业基地,培育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民营工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和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中鼎、亚夏、太阳禽业、五星养殖等民营企业。
第二,强化领导,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2001年以来,我市加快深化体制改革,逐步确立了民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出台以后,我市立即成立了高规格的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镇和市直部门直接抓的民营经济发展推进机制,制定了民营经济发展规划,把发展民营经济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同时建立了几大班子领导、市直部门联系民营企业制度,主动搞好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先后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财政扶持工业经济发展的试行办法》、《关于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大农村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若干政策》、《宁国市外贸促进政策》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放活民营投资领域,鼓励外来投资,开拓国际市场。每年筛选一批产品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中小民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仅2003年以来,市财政累计补助民营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1078万元,科技三项经费1040万元。
第三,狠抓园区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投资载体。“十五”期间,我市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提升民营经济规模化水平、促进区域特色形成的重要载体,不断加大园区建设投入,构建民营经济发展平台,初步形成了以省级开发区为龙头、乡镇工业集中区为基础、工业小区为补充的民营经济载体网络。“十五”中期,我市主动适应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新形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及时调整了省级开发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严格控制投资强度,优先保证民营企业用地需求。尤其是二00四年以来,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省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决定》,成立了高规格的开发区建设指挥部,举全市之力,组织实施开发区建设大会战,累计投入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亿元,平整企业用地5000多亩,进一步完善了路、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目前,开发区建设区面积已由二00二年的3平方公里拓展到7平方公里,入区企业由二00二年的83家发展到14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民营企业46家、亿元企业8家。今年,为加速推行“异地办工业”,引导民营企业跨乡镇向专业园区集聚,我市又制定了《关于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5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每年预算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梅林、港口、中溪、宁墩等乡镇园区聚集了私营企业达200多家,营业收入近20亿元。
第四,转变职能,努力提高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效能。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按照“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的要求,扎实推进“三优”工程建设,形成“洼地”效应,吸引生产要素不断涌入。“十五”期间,我市持续推进经济发展环境整顿活动,不断加强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建设,全面推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切实纠正部门不正之风。二00三年出台了《关于扩大开放、鼓励投资、优化环境的若干规定》,积极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二00四年组织开展了市直机关服务效率年活动,集中整治工业园区、城市及交通道路建设中的“征地难、拆迁难、建设难”问题,同时开发区实行封闭运行管理体制。今年以来,又围绕创建最佳投资地这一目标,强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打造“诚信宁国”和“平安宁国”。与此同时,我市还开展了“宁国发展功勋”和“荣誉市民”评选活动,采以了对外地车辆只纠章不处罚、为工农业主导产品开辟绿色通道、向民营企业家和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发放公安服务卡等一系列举措。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了企业经营者的信心和归属感,保证了企业家在经营中不分心、不走神,几年间落户宁国的苏浙沪客商达到5000多人。2003年以来,我市累计引进市外资金27.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706万美元,新增民营企业816家、个体工商户3122户,民营企业实现税收保持了30%的年均增幅,成为市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我市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同毗邻的苏浙沪相比,在发展环境上存在思想解放不到位,融资难的瓶颈制约严重,行业垄断影响市场准入,税赋较重等问题;在发展规模和质量上存在既缺乏“顶天立地”的巨型企业,又缺乏“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群,产业集聚力不强,民营企业经营较为粗放,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的素质都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在“十一五”的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并加以解决。
三、“十一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民营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东向发展”战略和宣城市委“三个经济工作指导方针”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富民强市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跨越式发展,坚持走民营经济为主的发展路子,紧紧围绕“决战‘十一五’,重返百强县,打造新宁国”的总体目标,加速推进二元结构一元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社会生活文明化,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创新活市、和谐兴市战略,着力打造最佳人居地、最佳投资地,逐步将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全面小康型、生态园林式的中等工业城市。
(二)主要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民营经济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全市个体工商户数比2005年末翻一番;
——全市民营企业数比2005年末翻一番;
——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0%以上;
——民营经济财政贡献率达85%以上;
——全市工商户、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6万人。
——实施工业“3311”工程,即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30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50亿元企业1家,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
——实施农业产业化“315”强龙工程,即形成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家,1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5—8家企业跻身于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到36%,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成“百亿亚夏”。
(三)主要举措:
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践证明,经济和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一次思想的大解放,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力度,改革开放的力度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要牢固树立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力提高我市综合经济实力。要更进一步更新观念,切实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主动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若有若无的种种阻碍,创造条件落实非公有制经济36条,创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体制和机制,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在活动。努力在思想解放是寻求新的增长点,以思想大解放,促进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适宜就业的开放城市,以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促县域经济的大起跳。实施“全民创业行动”工程,全力营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全市上下创大业的浓烈氛围。
二是优化环境,落实措施。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环境是吸引力,环境是凝聚力,环境是生产力。牢固树立发展环境就是新形象,环境就是快速度,环境就是高效益,以环境建设的突破推动经济的新发展。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效率意见,全面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立效能建设长效机制,转变工作作风,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切实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完善新的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举措,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要因企制宜,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要全力打造我市主导产业。产业是经济的基础,效率是源泉,就业的载体和增长之保证。我市就紧紧围绕苏浙沪的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正确选择产业进退和取舍的领域,壮大现有支柱产业,并逐步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新的产业增长点,侧重培育壮大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建材、冶金、化工、机电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使其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要借船出海,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面向苏浙沪,面向珠三角,面向海外资金,借助外资壮大市域经济。
四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优势龙头企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标志,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积极扶优扶强,壮大一批产业集中,主导产品突出,拥有知名品牌的大型企业。重点突出中鼎、凤形、飞达、亚夏、源光、宁沪、司尔特、双津等有带动作用和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壮大为“航空母舰”。至“十一五”末,形成百亿汽车零部件基地和汽车交易基地,五十亿耐磨材料基地、电容器基地、复合肥加工基地。注重项目建设,尤其是要争取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对我市经济发展起支撑和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集中财力,重点支持标志性工程企业和优势企业的项目建设。引导企业积极与国际国内的一流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不断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五是加快培育产业集群。现代经济的分工合作性日益增强,产业与产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延伸、链接不断提高。我市在推进“三化”过程中,要坚持用产业集群的思路指导工业发展,提升工业化素质。首先要加快园区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依托省级开发区,侧重港口、汪溪、河沥、梅林、东三角经济区,突出发展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空间集群,把工业园建成产业集群发展的聚集区。其次要提高区域经济产业集中度,依托现有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壮大产业规模,提高集中度,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市镇两级经济发展。
六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企业家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要为企业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继续开展打造“平安宁国”和“最佳投资地”活动,把宁国打造成适宜创业和人居的城市。全面维护民营企业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政治安排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倾斜,坚持每年评选宁国“发展功勋”,保护和激励民营企业家的创造性。着力提高企业负责人的自身素质,加强企业家的培训,使企业负责人在企业管理,对外交流、科技创新等方面有显著提高,使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
七是加快商会建设。市政府按照省政府授权省工商联为全省性行业商(协)会业务主管的要求批准我市工商联为我市行业商(协)会的业务主管。支持宁国市工商联、总商会筹建商会会馆、筹备宁国商会百年大庆和编印《商会志》等活动,充分发挥其人民团体和民间组织的桥梁、纽带、助手和代表四大作用,进一步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决战‘十一五’,重返百强县,打造新宁国”的伟大进程中再立新功。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