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市非公经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新36条”为发展契机,扎实开展“工商联与民营经济共成长”活动,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非公经济发展现状
截止2011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登记总数为13013家,当年新增2206家,增长20.4%;已注册私营企业2605户,当年新增502户,增长16.2%。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16.4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71.3%,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入库税金22.96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85%。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52家,其中非公有制企业148家,占97.4%。目前,非公经济已涵盖20多个行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市非公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和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仍占主导地位,2011年,三大产业完成总产值159.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9%。
二是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积极发展节能建材与新能源利用、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2011年,三大新兴产业完成总产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91 %。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目前,我市非公企业投资的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483家,其中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企业12家,亿元以上5家, 2家跻身国家级龙头企业, 16家进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基本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为主体,个体加工户为基础的农业产品加工体系。建立了木材、早笋、山核桃等块状经济加工园区,南山食品产业园被授予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连续四年跻身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
四是三产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201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1亿元,增长17.6%;全年进出口总额41084万美元,增长81.6%,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49.2亿元,增长47.9%;全年共计接待旅游者350.8人次,增长28.0%,并顺利通过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
五是社会贡献率持续提升。2011年,我市非公企业上缴国税11.438亿元,占国税总收入的98.7%;上缴地税6.578亿元,占地税收入的59.5%。全市80%以上的非公经济人士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100多位民营企业家向慈善事业、社会公益活动及新农村建设捐款捐物累计达到2600余万元。
六是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2011年,我市非公经济人士当选为宣城市人大代表18人,宣城市政协委员8人,宁国市人大代表44人,宁国市政协委员71人。在今年的人代会和政协会议上,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共参与提交人大议案、建议53份,占总数的34.9%;政协提案56份,占到总数的34.4%。
二、发展非公经济的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政策激励。编制了《宁国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度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在财税扶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招商引资、人力资源、品牌建设、上市融资等多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构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政策支撑体系。仅2011年,我市财政安排了2000万元用于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成功申报国家级中小企业项目3家,争取扶持资金492万元,申报省级14个,争取扶持资金269万元,共兑现非公经济发展扶持奖励资金1700万元,有力促进了我市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非公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鼓励科技创新。2009年,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县域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三年来,我市企业共享受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等税收优惠政策超过2亿元,极大激发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企业的造血功能。2011年,全市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通过复审的高新技术企业17家,累计达33家,居全省县市首位。目前,全市共拥有企业科研机构57家,其中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有效地提高了非公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另外,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进一步增强,2011年全市企业专利申请量达1088件,增长12.6%,授权专利1310件,增长361%,兑现专利资助费100余万元。
三是强化人力保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用工服务的意见》,组织各类人力资源招聘会8次,积极搭建人力资源交流平台。同时,大力实施“人才强市”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按照《宁国市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实施办法》,认真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发放引进“211”高校硕士研究生的生活补贴19.8万元,成立了驻合肥、杭州人才工作站,加强同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类人才的交流联系,启动 “英才苑”建设,为招才引智、集聚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四是做好金融服务。2011年,我市成功引进了吴江农商行、民生村镇银行来宁开设分支机构,支持民营资本新组建了8家融资担保公司、6家小额贷款公司和2家典当行,年末贷款余额为105亿元,新增21.61亿元,其中面向中小企业新增贷款14.13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65.39%,有效缓解了非公企业发展的资金压力。为推动政银企良性互动,全年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3 次,组织召开全市金融工作暨行长联席会议3次,开辟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充分搭建企业与各金融机构实时沟通对接的平台,有效地支持非公经济平稳运行。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非公经济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公企业产业集中度、关联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伸,名牌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终端产品不多;二是部分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存在不正当竞争,外向竞争力较小;三是企业自身管理不足,管理型人才匮乏;四是非公经济发展环境有待一步优化。
四、加快发展非公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引导非公企业转型升级。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非公企业要不断增强应对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要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要进行管理升级,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遏制无序竞争,优化整合同质企业资源,打造品牌形象,形成抱团发展,提高非公企业的外向竞争力。
(二)、关注小微企业发展。结合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及新出台的相关实施细则,充分把握政策机遇,加大政策的优惠力度与宽容度,制定出台我市具体实施意见,一方面要切实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另一方面要多多提供便捷有效的小微企业融资平台,全力为小微企业发展“加油助力”。
(三)、重点加强终端产品和产业链招商。紧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先行区机遇,围绕我市三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加强终端产品和产业链招商,集中资源、聚焦重点,加快培育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性强的重大新兴产业项目,以此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四)、大力培育创二代企业家梯队。目前,部分非公企业已经进入新老更替阶段,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一代企业家群体的培养和培育工作,积极组织他们到各级党校、国内外重点院校、知名企业进行学习培训考察交流,提供青年企业家参政议政机会,帮助非公企业顺利完成接班,保持非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五)、建立健全非公经济发展量化指标体系。统计数据是直观反映非公经济发展情况的有力依据,建议市财税、统计、经信、商务、金融等部门协作配合,建立健全非公经济量化指标体系,真实而精确地反映全市非公经济的总量、产业、行业分布、从业人员、税收及社会贡献等,为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客观准确的分析和预测,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六)、营造氛围鼓励非公经济人士再创佳绩。结合我市当前开展的发展功勋和发展贡献奖评选活动,鼓励非公经济人士争做“优秀建设者”,评选表彰优秀非公企业,广泛宣传非公企业家所做的社会贡献和创业事迹,给予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和荣誉,形成全社会尊重、鼓励、支持和参与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励非公经济人士再创佳绩。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