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商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会动态 / 商会动态

在东向发展中再圆百强之梦

来源:宁国市工商联 最后更新:2005-11-16 10:08:18 作者:尚芝兰 浏览:3707次

    地方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经济实力的竞争。据统计,2004年度全国百强中有84个县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三大经济圈中,其中47县属于长三角地区,遗憾的是安徽省多年无缘百强。对此差距,省委书记郭金龙同志极为关注:“我们对此不能熟视无睹,视为必然,自甘落后,而应加快发展,奋起直追,努力缩小并逐步填平这种过大的差距”。我省何时能圆百强县之梦,宁国市何时重返百强,这是最近在宁国市召开的全省毗邻苏浙地区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发人深省的问题。会议的成效是令人鼓舞和振奋的,“圆梦”和“重返”之路在于“东向”。
一、宁国市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探索
1、同时承受不期而遇的殊荣与百年未遇的灾难
“八五”时期,宁国乡镇企业以“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强势,推动着宁国工业化的发展。1995年,一个从未做过的梦与宁国不期而遇了,宁国作为安徽省唯一的代表进入1994年全国百强县之列。当宁国人踌躇满志的时候,1996年,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袭击了宁国,与此同时,宏观经济转型,供给各方相继对粗放型的乡镇企业“断奶”,宁国经济雪上加霜。经过几年的艰苦挣扎,宁国经济仍低迷徘徊,百强之梦,如昙花一现,似流星划过。
2、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自我革命
面对梦的失落,全市上下开展了一场思想解放的大讨论,确立了“调整结构,消化矛盾,提高质量”的经济工作思路,对国有集体经济果断地实行“二年三个到位的改革”,即通过二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将国有集体经济退到位、将职工身份改到位和将各项保障配套措施推到位目标。到“九五”未,宁国实现了由乡镇企业经济向民营经济的转型。同时,进行了公共财政改革、乡镇区划调整、机构改革等一系列针对公权的改革。通过改革,调整和优化了经济结构,消化了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到“九五”未,宁国重返全省县域经济的龙头地位。
3、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探索
2000年以来,宁国牢牢把握“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确立了“学习苏浙沪、融入长三角”和“加快二元结构一元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社会生活文明化进程”的新目标,通过加快“两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和“两区一带”建设,使民营经济和苏浙沪资本、技术和人才在更加开放的领域逐步深入县域经济的各个方面,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来源。这一指向长三角的发展战略在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深化,成为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目标。2002年,市十一届党代会提出了“三年两个一流,五年再争百强”的新目标,开启了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新征程。
五年来,我市人口负增长1.18%,生产总值增长68.7%,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2%,财政收入增长129.8%,进出口总额增长313.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8.7%,金融机构存款增长94%,金融机构贷款增长10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6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9%。来我市创业的苏浙沪客商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45%,近三年来引进内资达20.2亿元,其中75%来自于苏浙沪民间资本。
二、东向发展是沿边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选择
从实践上看,局部地区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实践活动已初见成效。我市在“融入”进程中,已连续五年保持全省县域经济的龙头地位,天长、当涂、广德等毗邻苏浙地区的县(市)也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这种态势的形成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主攻方向的正确选择。
在沿边地区东向发展座谈会上,郭书记希望宁国能重返百强县,要求“发展基础比较好、区位优势更为优越的地区,一定要防止和克服盲目自满的思想,不仅要保持省内领先位置,更重要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达到并逐步超过苏浙相邻县市的发展水平,争取有的县争取全国百强县的行列。”这段话给了我们一个强劲的信号,省委、省政府既充分肯定局部地区东向发展的正确选择,更希望这些地区在全省东向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东向发展的突破口和先行区”。
从理论上看,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封闭而传统的经济区域,主要靠自身的资源和积累逐步发展,其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而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经济区域,主要依靠各种外部资源和力量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这种发展一般是快速的和跳跃式的。沿边地区与长三角有着“地相连、水相通”和“无缝对接”的地理优势,有着“人相亲、习相近”的历史渊源,随着以苏浙沪为龙头的长三角内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将加速向外转移,跨地区经济区域合作的条件和时机日趋成熟,我们有没有能力接受这种转移,取决于我们的观念、态度、发展环境和承接能力。
郭书记强调:“行政区域的分界线不应当成为经济发展的断层和鸿沟。”我们应尽快树立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发展观和开放观,站在地方经济发展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高度,进一步转变“内视”观念,眼睛向东,树立全新的开放观。站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高度,用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自身,明确东向发展的思路和重点,紧紧把握当前拥有的种种机遇和契机,进一步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尽快建立与全面开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经济运行机制。
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规律性。郭书记认为:从我国发展格局看,东向发展是顺应经济走势、具有安徽特色的必由之路;从现实看,东向发展是安徽近年来发展提速、势头看好的重要因素;从历史看,安徽东向发展有着悠久的渊源和深厚的基础。而加快沿边地区的东向发展可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省东向发展;可以缩小发展差距、树立安徽形象;可以培育新的增长极、促进全省崛起;可以探索发展经验、振兴县级经济。我们对外发展,并不排斥和放弃对国内其他地区以及国际市场的开放,但“现阶段安徽经济流向的主流在长三角,与安徽经济互动最为密切的地区是苏浙沪。我们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东向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作为我省对外开放的主攻方向,作为促进安徽奋力崛起的主要抓手。”郭书记强调:“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
三、乘势东向,再圆百强梦
1、乘东向发展之势,加快融入步伐
全省东向发展,目标明确,上下联动,齐心协力,营造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市委书记黄东升称之为安徽经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认为这为“宁国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加快发展的极好机遇”。我们要乘全省东向发展的大好势头,瞄准先进目标,坚持发展为上,提升发展标杆,加快融入长三角。当前,重返全国百强,是我们缩短发展差距,实施东向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是当好“排头兵”的资格和条件。尽管我们离重返百强县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存在相当多的困难,但必须坚定重返的决心和信心,坚定不移地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实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制定的“三年两个一流,五年再争百强”的发展目标。
2、乘东向改革之势,进一步解放思想
全省实施东向发展,必须缩小与苏浙沪思想观念上的落差,确立改革创新的新优势。郭书记指示:要“认真分析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针对制约和加快发展的各种束缚,从崛起的目标、改革的深度、开放的程度、创业的环境、发展的效果等具体方面入手,把思想解放落到实处,以思想观念的大转变促进发展的新跨越。”座谈会会上,郭书记表示要从三个方面支持沿边地区的改革:一是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和下放各种管理和审批权限,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采取“拿来主义”,比照执行,减少“政策落差”。三是鼓励各地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允许局部地区先试。这是针对东向发展改革的动员,是促进我们解放思想的最强音,我们要牢牢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把思想解放落到实处,把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努力形成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以思想的大转变促进我市发展的新跨越。
3、乘东向连网之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为促进与苏浙沪经济更好的对接,提高与苏浙沪经济发展的融合度,缩短与苏浙沪的时空距离,我省将加快沿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东向的交通网络建设,支持重点城镇建设。据悉,全市人民期盼多年的高速公路过境建设问题已纳入议事日程,这对改变我市交通瓶颈制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根据区域经济流向和东向发展的要求,调整完善基础设施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沿河千线较大城镇的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与苏浙沪经济发展的融合度。
4、乘东向对接之势,做强“一主两翼”。
郭书记指示沿边地区要按照“产业互补,合理分工、实现双赢”的原则,找准定位,实现产业对接;要“努力打造与长三角地区互动发展的工业品配套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旅游休闲基地”。这对我市正在实施的“一主两翼”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主两翼”发展战略是宣城市委、市政府为推进融入苏浙沪进程提出经济发展战略,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共识,也成为各级政府在东向发展上的战略共识。这种共识一定会产生极大的推动力量,促进全省“861”计划的实现,促进我市做强“一主两翼”。
5、乘东向合作之势,推动经济一体化。
郭书记表示,省委、省政府要坚决支持沿边地区扩大与长三角的经济合作,进入面向长三角高层次、大规模的招商平台,进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成员,建立广泛的多层次的对话交流机制,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主体”的原则营造合作的氛围。这意味着沿边县市与长三角合作的位置前移,角色更突出。尽管我们多年来努力尝试着各种合作形式,但合作的深度、广度、环境和效果总会受位置和角色的羁绊。现在,省委、省政府以开明的姿态,将与长三角合作的“先行区”位置和主动权交给了我们,我们当然欢欣鼓舞,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准备好了吗?一般来说,各极政府在推动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没问题,但在发挥市场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方面,政府的推动往往显得盲目,而且效果不尽理想。原因是本省的行业协会组织定位多数没有转换,官办特色明显,不能体现其民间性和经济性的合作优势,在联系政府和企业上难以发挥应有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的行业协会大多数已民间化,如深圳市201名政府公职人员全部退出69家行业协会,完成“民间化”的改革,在开拓国内外市场,协调政企关系上发挥着“第三推动力”的作用。所以,重视市场引导和民间组织的作用,是搞好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实现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面。
全省东向发展、奋力崛起的号角已经吹响,沿边地区已立下了做东向发展“排头兵”的军令状,宁国市能否在东向发展进程中实现“三年两个一流,五年再争百强”,这是对党政干部执政能力的一场过硬的考验。我们要切实增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责任感,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努力在全省东向发展中,再圆百强之梦。
                                                               二OO五年六月十日
                               (作者单位:宁国市政协副主席、工商业联合会会长)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