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经济:焉可再用08老方
来源: 最后更新:2012-06-11 17:11:48 作者: 浏览:1652次
政府不会拿出像上次那样多的财政资金来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因为那是不可持续的,目前的主要途径是保持合理的全社会投资规模,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同时对于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兴业给予高度扶持
稳增长和调结构,这是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为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提出来的两大命题。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表示,要稳定经济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增强内生增长动力。而在实际经济运行中,能否做到既不偏废任何一方,又让二者相互促进?这一课题的提出不仅考验着领导人的智慧,也为观察宏观经济运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先进产能如何置换落后产能?
近日,国家发改委一再强调:"经济不好就批项目这是误解",不过人们已经注意到,在钢铁行业,一方面是产能过剩、主营业务利润微薄、全行业面临寒冬,另一方面是发改委近日连续核准首钢迁钢项目、广东湛江和广西防城港等一批重大钢铁建设项目,同时提出压缩产能的要求。
据报道,今年5月,发改委核准了首钢迁钢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为河北省唐山迁安市,主要建设内容为炼铁、炼钢、轧钢及公辅配套设施,项目形成780万吨铁、800万吨钢、637万吨热轧板材、120万吨冷轧板材的生产规模。同月,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和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也获国家发改委核准。上述项目相加,总投资额度将在千亿元以上。湛江市长王中丙在项目获批时,在国家发改委门前难抑激动,亲吻批文。这深情一吻,迅速走红网络,注定会成为2012年中国经济进程中一个会被时时提及的事件。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巡视员李忠娟在项目获批后不久即对此作出了表态:经报请国务院同意,我委已核准广东湛江、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项目建设均以压缩钢铁产能为前提,其中广东累计压缩粗钢产能1614万吨,广西和武钢累计压缩粗钢产能1070万吨,并做好人员安置和社会稳定。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国务院特邀监查员梁小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质疑:"在目前钢铁行业产能已经过剩的情况下,再批准上马诸多重大钢铁项目,是否将导致更加严重的钢铁产能过剩?且在当前国际铁矿石价格普遍高涨的情况下,重大钢铁项目上马,是否将继续推高国际铁矿石价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发改委5月份批准的首钢迁钢项目、广东湛江和广西防城港等一批重大钢铁建设项目,项目的论证和市场前景分析等情况我不清楚,对此没有发言权。但仅以产能过剩为根据就否定建设新项目的观点是不对的,这样只能保护落后。应该放开市场准入,包括民间投资和国有投资,强化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推动产业素质不断提高。"
对于从学界传来的不同声音,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副司长余东明近日释疑称,这是中国钢铁行业新变局的开始,"这是结合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优化产业布局和落实相关规划而作出的决策"。中钢协副秘书长屈秀丽近日也表示,从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角度来看,武钢、宝钢项目其实是在用先进产能置换落后产能,不止是单纯上马新项目。她认为,这两个项目都是在广东、广西等钢材消费大省,同时辐射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市场,有着巨大的区位优势。
但梁小民认为,所谓"用先进产能置换落后产能",其实是一种婉转的说法。以上钢铁项目的获批,实际上是重复2008年四万亿投资计划,而且在审批速度上也明显加快了。其目的和意图很明显,就在于当经济增长速度连续5个季度放缓所带来的压力下,依靠投资刺激经济。资料显示,早在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就已同意宝钢湛江项目和武钢防城港项目开展前期工作,但由于随后的金融危机和钢铁全行业产能过剩,两个千万吨级的钢铁项目迟迟没能拿到"准生证"。
记者拨通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电话,试图请有关专家给予深度分析,但得到的答复是:"找你该找的人去吧。"随即挂断。
据记者采访获悉,虽然宝钢和武钢在此之前均已淘汰落后产能达千万吨,但未来如何协调新增产能与落后产能,仍是未知数。而以武钢集团为例,目前并无压缩产能的具体方案。另据媒体报道,6月1日,国家审计署公布的15户央企审计结果显示,宝钢、鞍钢及武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违规新增产能问题。
众所周知,当前,钢铁行业面临寒冬,主营业务利润微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钢企纷纷养猪种菜、发展多元化经营。比如武钢集团利用后勤集团的闲置资产和富余人员,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养殖生猪。根据中钢协的统计数据,2011年全国77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利润总额为875.3亿元,同比下降4.51%。钢企的销售平均利润率只有2.4%,较2010年的2.91%再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钢企大举进入矿业、养殖、软件、物流、股权基金等,从而赚取大量的非主营利润。
一位钢铁行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钢企建设的初期投资成本非常大,建成后又是靠规模换效益,达不到一定规模根本赚不到钱。在这种情况下,压缩产能是有一定难度的。
"铁公基"全面上马促产业结构升级?
事实上,若干重大钢铁项目获批并非单一事件。今年2月底以来,重大建设项目审批速度明显加快,部分高速公路网、机场和轨道交通项目获得集中审批通过。据初步统计,1至4月份,新增项目增长8000多个,仅4月发改委批准项目就多达328个,近乎去年同期的两倍。
中金公司的最新研报显示,发改委今年共审批通过1263个项目,除海外和以工代赈项目外有882个,公用事业行业项目占比高达78.8%,信息服务占比11.3%。其中公用事业板块中风电项目占比42.3%;水电项目占比28.8%,发改委今年已经核准8.8GW水电站,完成全年目标44%,相当于去年全年核准量的70%,获批规模较2011年明显提速。
业内人士认为,如此密集地批准重大建设项目,与当前经济呈现明显下行压力有关。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艰巨性进一步凸显。国内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家统计局27日发布报告,1至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4525亿元,同比下降1.6%。而前三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3%,由此看来,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出于防止经济快速下滑的考虑,"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重要任务。国家发改委日前加快投资项目审批,尤其是加快钢铁、火电、机场项目的审批,被市场解读为新一轮刺激计划启动。
发改委审批投资提速,被越来越多地解读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已经启动,政府将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来保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有媒体甚至高呼"2.0版4万亿来了"。在上一轮天量投资的负面效应尚未消化殆尽之际,新一轮投资潮是否会加剧通胀,成为经济学家们关注的核心话题。不过,发改委日前澄清"所谓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呼之欲出以及4万亿投资2.0版来了等是不实报道",同时也表示不会再有类似2008年4万亿规模的刺激政策出现。
梁小民面对本报记者的提问质疑道:"如此密集地批准重大投资建设项目上马,是否将为下一轮通货膨胀埋下祸根?经济是否会有陷入恶性循环的危险?"
经济学家马光远则也不讳言他对未来潜在通胀危险的担忧,他坦言道:"千万不要为了一时漂亮的数据而乱批项目,更不能脑子发热上一些根本就不该上的项目。不要让增长'吻'定了,结构调整也牺牲了,数据漂亮了,但中国经济的前途却失去了。"
一些国外智囊也发出了警示。三星研究院宏观经济组组长、研究员刘金贺对本报记者表示,靠投资刺激经济增长,这只能是权宜之计,暂时可能会避免出现失业率攀升和换来靓丽的GDP数字,但从长远看是不可持续的,由此导致的产能过剩势必带来严重的后果,市场无法消化,库存大量积压,到那时就只能过一天算一天了。
刘金贺认为,如果一旦遇到经济下滑就坐不住,只要经济增长的数字而忽视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不理性的。一定要把经济结构的调整放在首位,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的任务。但就目前而言,当主管部门谈到"稳增长"时,所依靠的无非是传统的"铁公基"及能源项目,所针对的都是国企和央企的重点大项目,而对于民生和中小民企却鲜有顾及,又何谈经济结构的调整呢?
另外,投资力度加大必定导致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这必将加大银行资产保全的难度和压力。对于刘金贺的这点担心,本报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中行行长李礼辉日前表示,目前没有接到国务院要求增加信贷投放的相关指令,并认为,今年国务院不大可能会发出这一指令。
可见,在当前阶段如何保证经济稳增长,是否有必要加大投资以促进经济,可谓见仁见智。主管部门与学界之间并不一致。学界十分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推动财税减负,以真正惠及中小企业和民生。
稳增长项目有待科学论证?
必须提及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5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经济形势,部署近期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国内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们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会议要求,要继续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负。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大力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兴业。
会议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特别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和科技创新,苦练内功,深挖潜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
当你认真研读国务院会议的内容,努力揣摩会议的精神,你会发现中国政府的意图其实很明显:不会再推出大规模的刺激计划以推动经济高增长。当前的"稳增长"政策措施不应重复三年前以巨额投资刺激计划的老路,尤其是要避免出现效率低下的投资和资产泡沫,以及令人担忧的通胀重新抬头趋势。
中国政府不会拿出像上次那样多的财政资金来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因为那是不可持续的,目前的主要途径是保持合理的全社会投资规模,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同时对于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兴业给予高度扶持。
梁小民指出,国务院会议始终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不可把"稳增长"错误地理解为"促增长"。从短期利益来看,靠投资来促增长,收效快。须注意的是,在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能期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同时实现。
张立群则认为,为了实现稳增长的目标,批准一些重大项目建设是需要的。没有这些重大项目的支撑,不利于稳定投资增速,也不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关键要抓好这些重大项目的科学论证。
稳增长调结构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如此看来,如何把握"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关系,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温家宝总理近日在湖北考察并与六省负责人研究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作出工作部署时指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日前在江苏考察时表示,要稳定经济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增强内生增长动力。
张立群对本报记者表示,"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不存在矛盾,目前的政策安排也是兼顾当前和长远,将稳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第三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俊伟表示:"温家宝总理强调稳增长,是基于对当前经济运行形势的判断。通过稳步增长,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
张俊伟表示,要把保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通过稳步增长,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更多运用经济手段,如非对称降息、降低存准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等进行调控。
经济学家郭凯认为,既调结构又助增长才能稳经济。郭凯表示,过去三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应急政策,已经给中国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如果不依靠既能调结构、又能助增长的政策去拉动经济,那么结果就是过度宽松的货币在既有的收入分配缺陷和失衡经济结构下,继续扩大以住房为代表的生活必需品投资泡沫,商品房在两年中价格翻倍,金融系统和财政系统在中期内因经济结构失衡和投资安全问题而承受更大的风险压力。今年将GDP增长目标定在7.5%,并且让宏观调控主动引导经济软着陆,体现出中国已在宏观经济管理上更加成熟,并在长短期风险兼顾上,取得了明显进步。
虽然最近的经济数据显示,下半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会继续趋缓,但根据当前劳动力用工市场的供需情况看,过去每次应对经济趋缓时所担心的就业问题,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包袱。中国已开始进入投资和资本竞争劳动力的发展阶段,这既和过去的人口管理发展果实有关,也是中国经济从劳动力相对过剩转向资本相对过剩后的结果。劳动力市场出现的用工相对紧张的态势,正是宏观调控可以采取更大的结构调整力度来管理国民经济的至优条件。
在扩大内需、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对可能继续导致结构性风险的政策(比如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导致投资资金向房地产流动的政策)都应该谨慎排除。而保障房供地、鼓励劳动者的闲置存款进入基建和拉动工业的相关政策,既可调结构,也可助增长,应该积极尝试。(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