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央〔2012〕1号文件)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皖发〔2012〕1号)精神,深入推进“三化同步”,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要求,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型农村、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生产经营产业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基础设施配套化、农业服务社会化,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由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利用方式由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2. 工作目标。到2013年构建较为完善的农业现代化体系,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全市以“三大骨干、五大优势”为主的产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集群优势更为明显,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80亿元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70%,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8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5%,培育新型农民总人数达3万人,农户参与合作社比重7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3. 培育骨干龙头企业。积极整合各类要素资源,重点支持、培育壮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示范面广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森林食品、畜禽、竹(笋)材生产及加工供应基地。加强招商引资,主动承接农产品加工业转移。鼓励对外合作,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央企、上市企业及全国知名非公企业联手,迅速扩张,做大做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资本运作,加快企业上市步伐。认真谋划一批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鼓励工农合作、农旅合作,做好一产“接二连三”文章。力争到2015年,全市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企业3家,10亿元以上企业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24家以上。
4. 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耕地保护,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深入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开展蔬菜标准园建设,新增标准化蔬菜面积1000亩以上。推进畜禽生态化养殖小区建设,实施畜牧业生态健康养殖工程。支持龙头企业自建养殖小区,吸引农户进小区养殖,建立合作共赢连接机制。到2015年,新建生态养殖小区50个。加强河流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发展高效设施渔业。加强茶叶品牌建设,实施茶叶标准园建设,重点发展名优茶品。加强动植物疫情防控,确保不发生重大疫情。
5. 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制定并实施农、林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规划,推进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加大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加强自然生态保护,推进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推进国家级南极山核桃、仙霞小径笋、省级雷竹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建设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5个。推进南山食品产业园建设,促进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着力打造省级科技示范园。力争到2015年,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20亿元。
6. 积极拓展农产品市场。认真落实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各项扶持政策。推进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加快中心集贸市场升级改造步伐,支持龙头企业进行冷链、仓储、物流、配送等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开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营销模式。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在大、中城市设立专营店,并在省级以上媒体进行产品宣传,不断扩大本地优势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集成企业信息网络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积极拓展日韩、美国、欧洲等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份额。
7.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对上申报各类产品、品牌认证,到2015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个,有机、绿色食品20个以上。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畜禽污染综合治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示范创建,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建立完善质量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8.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积极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体系。建设市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2015年,全市农业、林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分别达10万亩、100万亩。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年活动,坚持依法管理,强化指导服务,提高合作社带动发展能力。鼓励土地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等新型农民合作方式。到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50家,其中省级示范社18家。
三、依托科技创新驱动,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9.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从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切块50万元,从农业产业化、现代林业资金中切块50万元),主要用于公益类行业科研专项等科技计划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新遴选立项10个以上农业科技项目。一是加强农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遗传资源保护,启动“宁前胡”野生种质资源保护与选育、“杨山黑猪”种质资源保护养殖场(小区)、“青龙湖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乌骨羊种羊提纯复壮、山核桃蒲资源化利用培育杏鲍菇等项目,加快“黄缘闭壳龟”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展“黄花山大叶种”等地方纯体良种茶树繁育,建立茶树良种母穗园。二是以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难题。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升工程”,推进以山核桃为主的森林食品良种化进程。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进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大节本增效、防灾减灾、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的攻关与集成配套。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一批农业先进技术,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
10. 强化科技推广应用。深入开展“科技红娘”行动,加强同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的合作,重点围绕动植物育种、农产品加工、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修复等开展技术攻关,不断创新科技合作平台。定期举办产学研对接会、农业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高峰论坛。以满足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深化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到社、入户,每年重点推出10个主导品种和5项农业科技成果。遴选简化实用技术,采取科技手册、技术明白纸、广播电视、科技网络书屋等多种形式普及传播,不断提高科技普及率。建立农业科研与推广对接机制,建立“三大骨干及五大优势产业”首席专家制度,实行专家定点联系乡镇,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11.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完善人才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业从业者素质。加强以骨干农技人员为重点的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对一批有突出贡献的农技推广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加强以职业农民为重点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训1000名职业农民、合作社管理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3000人次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定期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和大学生村官培训班。积极培育农民创业带头人,鼓励农民创业就业。
12.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按照理顺机制、合理布局总体要求,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构建以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农技推广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对乡镇农技站、农产品质量监管站等公益服务机构推行市级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办法。发展科技特派员队伍,创建科技专家大院,引领农民创业,增收致富,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机跨区作业、林业栽植等专项服务,为农业提升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四、改善农业装备条件,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
13. 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农村面上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力度,推进塘坝扩挖、河道清淤、泵站提升改造,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认真做好农村安全饮水、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推进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后期工作。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上项目争取力度,力争跻身全国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农村河道整治试点县。推进坞村河堤建设,加快城北防洪堤、双河西堤等项目前期工作,通过重点工程项目化实施,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及抗灾能力。探索水利工程建后管理模式,发挥水利工程长远效益。
14. 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积极对上争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加强对农业生产急需机械和关键环节农机作业进行补贴,大力发展粮油播收、林产品初加工、畜禽养殖、特色经济作物等机械装备。加大适用新型农机工业技术改造和研发力度,提升现代农机制造水平。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强重点作物机械化技术示范,扩大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推广面积。加强山区机械化技术推广,开展山区适用农机化技术入户推进活动。
15. 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依托“金农工程”、“三电合一”项目建设成果,利用12316三农热线、农业信息网站、广播电视节目、手机短彩信服务平台等方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结合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在全市开展“农业信息进万家”活动,促进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信息进村入户。研究制定农业物联网发展规划,开展农业物联网试点,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销售网络化。开辟特色农业展示平台,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根据突发性重大天气变化和农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有针对性地制定分品种、分季节的技术指导意见,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服务指导。
五、保障措施
16. 加大投入力度。主动把握国家、省加大“三农”支持的政策机遇,立足本地、本部门实际,抓紧编制一批有牵动性和针对性的重点项目,加大对上衔接争取力度,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按照总量增加、比例提高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证市本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认真落实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新增耕地占用税全部用于农业等各项政策,市本级支农投入重点支持标准化种植、养殖、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组织、品牌建设等。继续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要求,开展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提高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水平。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
17. 深化农村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积极推进森林保险试点工作。
18.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将农业现代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工作责任,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农委要会同市直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农业现代化考核评价体系,做好年度监测评价工作。
附件
指标名称 |
单位 |
权重 |
目标值 |
2011年 实现值 |
一、农业产出效益 |
|
|
|
|
1.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
亿元 |
6 |
20 (年递增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