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便利非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实现中非双边贸易互利双赢的目标,中国政府采取重大举措——自2005年1月1日起,对来自苏丹等25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190个税目的进口商品实施特惠零关税,商品涉及食品、矿产品、纺织品和机电产品等。与此相得益彰的是,2004年,中非经贸合作进入历史最佳发展时期,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大关。那么,在中非经贸关系处于飞跃性发展的今天,如何解读“零关税”政策及其影响?
中国缘何提出“零关税”动议
此次中国对部分非洲国家实施“零关税”政策,是中国政府履行《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2006年)》承诺,是中方“务实合作、重在行动”论坛精神的体现,更是“平等互利、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共同发展”的中非经贸合作原则的一个注释。中国政府实施的“零关税”政策,从中可看出中国对非经济政策的连续和发展,以及审时度势的时代特征。纵观中非经济关系的发展轨迹,中国对非政策经历了20世纪6、70年代的经济利益服从于政治、外交需要,80年代的以经济效益为重,以及90年代以来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并重、经济关系强调互利合作及共同发展的三个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经贸关系发展进程中,中方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态度,关注中国与非洲国家双方的利益。因此,这项特殊关税政策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以积极方式深化中非经济合作的体现。
“零关税”背后的问题是解决中非贸易中失衡问题。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往来始于1950年。半个世纪以来,中非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自1965年开始,中国对非洲的双边贸易中一直保持顺差地位,进出口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1987年,中国对非洲出口额为8.54亿美元,进口额为1.55亿美元,出口是进口的5.53倍。1995年,中国对非洲的贸易顺差达l0.67亿美元,以后逐年增加,1998年贸易顺差为25.8亿美元。2000年以来,在石油进口量激增(约占中国从非洲商品进口总额的一半)的拉动下,中国从非洲进口额和出口额表面上大致持平,但除个别能源输出国外,对于绝大多数非洲国家来说仍存在贸易不平衡问题,即从中国进口多,向中国可供出口的产品有限。对此,非洲国家颇有微辞,目前,非洲国家把扩大对非洲产品的市场准入,看作是对非洲发展的支持。有鉴于此,中国政府及时调整中非贸易的瓶颈问题,切实体现中国所强调的共同发展的贸易原则,显现贸易公平的要义。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非洲内部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西方大国为扩大与非洲的经贸往来,适时推出了新的对非贸易鼓励政策和措施,国际市场对非洲产品也日益开放。2000年欧盟与非加太国家签署的科托努协议,使除南非外,撒哈拉以南所有国家继续享有对欧盟贸易的优先权。另外,非洲有33个国家被联合国划为最不发达国家。从2001年起,欧盟取消对这些国家所有出口商品的配额和关税。同样,美国对人均GNP低于1500美元的42个非洲国家的某些出口商品给予免关税和免配额待遇,并根据2000年5月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给予与美国没有自由贸易关系的非洲国家最优惠的市场准入待遇。日本虽没有对非经贸的专门法案,但其对非贸易的新政策集中体现在日本政府于2002年发表的“小泉构想”中,提出了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提供无税无障碍的市场准入、扩大无税商品范围等动议,并且,日本政府宣布:从2003年起,最不发达国家出口日本的商品,93%将享受免关税和免配额的待遇,其中受益国也包括非洲国家。由此,西方国家对非洲实行的越来越优惠的贸易和投资政策,已对中国与非洲发展经贸合作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也使中国有一种紧迫感,迫使其开拓新思路,探讨将中非经贸关系向更高更深层次推进的新思路。
“零关税”给非洲国家带来什么
“零关税”政策实施的直接后果是,非洲国家通过中国提供的免税准入,减少了出口到中国产品的贸易成本支出;通过扩大贸易机会,受益国可相应增加出口收入,进而提升非洲国家商品出口能力。据世界银行2001年的研究,由于欧盟对非提供了免税市场准入条件,使撒哈拉以南非洲增加了5.13亿美元的出口收入。另外,可资借鉴的是,美国对部分非洲国家采取进口免关税等贸易优惠措施后,销往美国市场的非洲国家生产的商品额增幅明显,如2003年非洲国家对美出口增长了55%。而对外贸易状况对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受益国别来看,此次享受“零关税”的非洲国家均是经济落后的欠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大多属外向型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说,对外贸易是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商品出口对非洲经济有着巨大的外汇贡献。例如,2003年,苏丹商品出口收入占GDP的比例为39.2%,毛里塔尼亚为33.5%,几内亚为23.7%,马达加斯加为20.5%。因此,贸易收入直接影响非洲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以及经济走向。因此,借助“零关税”利好因素,非洲国家可充分发掘外贸潜力,藉此进一步带动非洲的经济发展。
考量“零关税”政策对非洲国家的影响,还要关注特惠名录中提及的商品在非洲国家出口中的作用。从减税的商品品种来看,被列入特惠税率名单的一些农、矿初级产品正是非洲国家对中国出口具有活力的产品,如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盛产咖啡,咖啡出口收入占国家外汇收入的30%以上; 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几内亚、乌干达和刚果(金)均是非洲渔业资源丰富的国家,有20余种鱼产品及其他海产品享受特惠税率;刚果(金)的钴和铜、苏丹的硅灰石、几内亚的铝等矿产品在各国商品出口总值中占重要地位。从中国海关公布的对受惠国进口关税特惠税率变化来看,咖啡进口关税原来为8%,鱼产品税约多为10-12%,矿产品税率约为3-5%。由此可见,税率下降幅度不尽相同,非洲各国依据资源禀赋和出口潜力,在对中国出口上述产品时,受益程度有所差异。
从非洲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地位的视角来看,“零关税”政策对非洲国家的意义则更为深远。非洲是世界贸易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弱势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非洲的商品贸易在世界商品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相当低。据联合国贸发会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非洲大陆商品出口总额为1742.36亿美元,仅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2.3%。而该项政策的实施,恰恰发生在非洲国家在世界贸易中不断被边缘化的时候,正如美国《纽约时报》所言:“非洲大陆几乎成为国际贸易体系的弃儿,甚至在全球商务的讨论中不被提及”。因此,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的市场准入,有助于这些国家能有效地参与世界贸易体制,更广泛地融入全球化进程。
“零关税”会对非洲国家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但有些影响会相对滞后,这主要缘于中国在这些国家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总体不高。25个非洲国家,除苏丹外,与中国的双边贸易规模相对较小。近几年,虽然大多数非洲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都有增加,但在该国商品出口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很低。2003年,莫桑比克、中非和埃塞俄比亚3国向中国出口商品总额分别为2668万美元、231万美元和474万美元,分别占这些国家出口总额的3%、0.8%和0.5%。总体上看,非洲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贸易相互信赖性并不大。因此,对非洲国家的影响很多是滞后的。
“零关税”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随着“零关税”政策的实施,非洲国家商品对中国进口增长趋势不可避免。对于非洲商品进口增多的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国内商品供需结构和资源禀赋特征,是市场因素的结果。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商品分为补偿性进口和竞争性进口,如冻鲱鱼、咖啡、可可、丁香、钻石、钴粉、宝石制品等是补偿性进口,而纱线、面料、衬衫等纺织品及一些机电产品是竞争性进口。中国无论从非洲进口哪一类商品,均是国内市场供需存在缺口的表现。况且,适当的农、矿、纺织、机电产品进口,有利于增加国内消费,解决相关产业原料短缺问题,满足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国提供给非洲国家的贸易优惠在给后者适当好处的同时,更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原料来源的稳定性和长期性,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零关税”政策不仅给非洲国家带来益处,而且对中非双方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双赢,双边贸易增长是互动的。中国通过这一政策密切了双方的经济贸易关系,从而保证了中国在这些国家有较稳定的贸易市场。来自美国对非实施《非洲增长与机会法》的经验与实践表明,一方面,该法案有利于非洲国家增加对美出口,改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在美国对从非洲国家进口的特定商品实行零关税促动下,扩大了美国对非洲国家的出口。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美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贸易与投资”报告显示,2003年美国对非贸易增长了15%。可以预见,在非洲国家的工农业产品可免税进入中国的同时,非洲国家也会将逐步向中国生产的产品开放国内市场,中国对非出口额也将呈现上扬之势。
中国企业也会从“零关税”政策中受益。在农矿产初级产品“零关税”出口刺激下,势必会带动非洲国家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由于非洲国家资源开发能力有限,而中国企业在一些农(包括鱼产品)、矿初级产品,以及纺织、机电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中非双方存在较大的合作潜力,中国企业可从中获得商机,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开拓非洲市场,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中国企业由此也可以通过具体的合作项目,带动中国技术、设备和原材料的出口,继而扩大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有效落实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
“零关税”将成为中非经贸关系的助推力
“零关税”政策给中国和非洲国家带来的积极影响,为突飞猛进的中非经贸关系注入新的活力,勿庸置疑,它为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首先,该政策将推动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扩大双边贸易规模。考察中非贸易规模飞跃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洞悉出贸易政策的调整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与非洲国家相继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中非双边贸易额稳步发展,1979年中非商品贸易总额为8.2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非外贸采取务实、灵活的政策取向,又与非洲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相关贸易文件,中非贸易增长强劲,2000年和2004年中非贸易额分别实现了10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历史新高。中非贸易规模的长足发展,其中的政策驱动作用不容忽视。由此,中国对部分非洲国家实施的“零关税”政策,也将为提高中非贸易规模提供重要牵引力。
其次,有利于解决中非贸易伙伴过于集中的问题,提高中国或非洲国家在对方对外贸易伙伴中的地位。从近五年的情况来看,中国在非洲的贸易伙伴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少数国家。2003年,中国与非洲双边贸易额超过10亿以上的国家有:南非(38.7亿美元)、安哥拉(23.5亿美元)、苏丹(19.2亿美元)、尼日利亚(18.6亿美元)和埃及(10.9亿美元)5个国家,中国对这5国的贸易额占中国对非洲贸易总额的59.8%。在中国与非洲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中,除了赤道几内亚和刚果(布)属于中部非洲以外,其他国家均集中于北部、西部和南部非洲。目前中国对非洲的贸易往来过多地重视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不利于中非贸易未来的全面发展。中国给予“零关税”市场准入的25个非洲国家,除苏丹外均不是中非贸易大国,因此,随着中国与这些国家贸易活动取得不断进展,双方的贸易关系将更加密切。
再次,推动中非贸易产品向多元化渐变,提高双边贸易水平,减少中非贸易顺差。从当前中非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对非洲出口主要以机电产品和日用品为主,进口的主要是原油、原木、铁矿砂、钻石等初级产品。事实上,中国与一些非洲国家的商品贸易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与其资源禀赋不相适应,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2003年,塞拉利昂、尼日尔、莱索托、厄立特利亚和佛得角没有向中国出口任何产品,而其中一些国家农矿资源却很丰富。如塞拉利昂出产咖啡、可可等农产品,以及钻石、黄金、金红石、铝土等矿产品;厄立特利亚也有铜、铁、钾盐、芝麻、剑麻、棉花等中国市场所需的初级产品。若非洲国家能够借助“零关税”政策带来的契机,实现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多元化,中非贸易长期存在的顺差难题也能迎刃而解。
|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