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今天是: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商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会动态 / 商会动态

“宁国现象”启示录

来源:《决策咨询》 最后更新:2004-11-26 09:01:56 作者: 浏览:1910次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与浙江省接壤,土地资源可形象地概括为“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一个袖珍型的山区小县。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看起来完全不起眼的普通山区小县中,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宁国人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县域经济面貌大变:2003年,宁国市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均位列全省县域经济第一。

  人们不禁要问:宁国县域经济是怎样腾飞的?其奥妙究竟在哪里?

  熟悉宁国情况的人知道,宁国经济起步于“六五”,成长于“七五”,跳跃于“八五”,腾飞于“九五”和“十五”,前后历时二十多年,可见惊天伟业也并不是一夜铸就,其中足见宁国人长期艰苦创业的“黄河冰封三尺之功”。因此,探询宁国经济发展奥妙,需要回到改革开放初期。

  启示之一:上至领导下至普通百姓的生存压力与发展动力

  熟悉安徽农业经济史的人知道,20世纪60-70年代省内农村缺粮首推“宣郎广”和“定凤嘉”。凤阳县70年代末因此成为首创农业“大包干”并进而推动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紧挨着宣城、广德的宁国虽不在最贫困县之列,但当时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农村改革开放在制度上解决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桎梏,“定凤嘉”地区的农业县依靠政策好及人均耕地资源多的优势,在短短几年中一举甩掉了“吃粮靠救济”的落后帽子。而对宁国来讲,当时如仅依靠县域“半分田”的农业资源来解决“吃饭”问题着实困难。所以应该承认,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是生存压力引发了宁国人发展县域二三产业的动力。并且,这一生存压力和初始发展动力也并不是仅仅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导人身上,或仅仅通过领导人的口号和言谈表现出来,而是全县上下几十万口人真真切切的“吃饭”需求产生的“紧迫感”。也正是这一“紧迫感”,催生了像宁国县域乡镇企业“四大名旦”夏鼎湖、陈宗明、陈晓华、黄长书那样的一批企业家群体的崛起。企业家集聚创业的领头羊作用,支撑了县域工业的蓬勃发展,并带动了县域山场农林产品的深加工和小水电开发,宁国经济发展逐渐走上快车道。

  因此,“宁国现象”的启示之一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首先需要探寻上至领导、下至普通老百姓的生存压力、发展动力或“紧迫感”所在。生存压力越大的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动力和“紧迫感”往往越强,上级政府制定优惠产业政策适时支持,可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安徽一些农业资源较为优越的县,改革开放中后期在发展县域二三产业上滞后,缺乏生存压力引发的“紧迫感”是主要原因之一。浙江经济的迅速崛起,除了观念超前因素外,其中不乏因全省“人均七分田”的生存压力引发的发展动力和“紧迫感”作用。同样的案例在安徽还有桐城。

  启示之二:根据县情选准切入点

  “宁国现象”的启示之二是:发展县域经济要根据县情选准切入点。宁国耕地资源匮乏,旅游资源优势也不突出,发展农业和以旅游业为先导的第三产业显然不是首选方向。但是,宁国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距离江浙发达地区市场近,信息灵通,发展加工工业可以在人才、技术和资本上获得周边发达地区某种程度上的支持,再加上宁国人的精明、目光敏锐和市场意识强,发展加工制造业成为振兴宁国经济的切入点。多少年过去了,事实证明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

  从安徽工业经济发达县的情况看,除去发展动力外,二三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人才、技术、信息、市场以及资本条件的支撑。对宁国来讲有幸的是,早年的国防“小三线”建设,在人才、技术上为此作了一定程度的准备。对正在发展(皖南山区)、准备发展(皖西大别山区)的安徽其他山区县来讲,如果远离市场且县域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可以通过优先发展旅游业和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来拉近市场、沟通信息,在此基础上再解决人才、技术和资本问题,由发展旅游业切入,为加工制造业发展创造条件。其中,皖南山区县(也包括周边的丘陵、沿江县市)目前优势较为突出:临近江浙发达地区市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区内市场条件已通过发展旅游业得到相当程度改善,人才基础也不错,如果加上上级政府的适当支持,一批加工制造业发达县的崛起应是指日可待。而对皖西大别山区县来讲,目前重点还是放在以旅游业发展作为先导产业切入上为好。

  而对人均农业资源宽裕的平原县来讲,问题就显得较为复杂一些。拿安徽阜阳地区来讲,一个农户十几亩地,加上外出打工,衣食无忧还是容易达到的。虽然打工创造了不少GDP,但那都归于输入地账户上去了,当地经济发展难以从中受益或受益不多,县域经济发展自然滞后。为什么安徽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河南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山东又由东北向西南递减,三省接壤的大片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十分突出,但目前从人口、幅员上看已是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大一块欠发达地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哪里呢?在中国目前具体国情下,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往往由二三产业发展情况决定。而二三产业的发展,要么依靠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原材料、能源等加工工业或重工业;要么由生存压力引发,发展市场化程度高,原材料、产品在外的“全进、全出”型的加工工业。鲁西南、豫东南和皖西北的县域经济不发达,关键在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启示之三:政府构建软环境优势

  “宁国现象”的启示之三是:县级政府必须在服务、人才建设和体制政策上构建软环境优势。皖南的宁国,皖西的桐城和霍山,均是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到过这些县的人都了解,其早年的硬件基础并不明显比其他县好。为什么若干年后显示出差距来了呢?依靠的就是在政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和体制政策上的软环境优势。

  宁国首先营造了有利于企业家集聚创业和民营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霍山县则通过“决策层控股,自然人持大股”、“职工买断国有、集体股”等办法成功实施了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广德县实行了“民进公退”,确立国有、集体企业资产“能售不租、能租不包、能破则破、宜股则股”的改革思路。这些县的政府在扶持优秀企业家时,往往“不求身份,但求人才,不求学历,但求能力”,当好优秀企业家的保护伞,为企业家创业成长排忧解难、铺路架桥。在招商引资上,这些县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霍山县采取的是“靓女先嫁”、“先破后嫁”和“先合资,再独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了人才建设、政府服务和体制政策上的软环境优势,发展县域二三产业的人才、技术和资本约束就可以顺利突破,县域经济腾飞自然就指日可待了。
 
信息来源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