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02日 星期六
今天是:2024年11月02日 星期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宁国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来源: 最后更新:2011-12-15 08:32:25 作者: 浏览:2201次
  根据宣城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宣发〔2011〕1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省委、省政府和宣城市委、市政府推动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主导地位更加巩固, “节能建材与新能源应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市作为全省县域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县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统筹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县(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行区,正处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用地指标紧张等诸多挑战,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为我市破解发展难题指明了方向,更坚定了我市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我市更好更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世界新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面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按照科技引领、优化布局、重点突破、应用带动、市场主导的要求,以重大产业项目、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突出产业特色,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优势,提升产业水平,力争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较强区域竞争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紧跟市场需求,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投入。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组织协调力度,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导向作用,形成市场、政府共同推进、统筹发展的整体合力。
2. 坚持集中优势、重点突破、率先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聚要素,集中力量,优先支持我市基础条件好、发展前景大、科技创新强的产业、企业和产品率先突破,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优势,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和重要基石。
3. 坚持远近结合、科技为先、联动发展。将提升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密切结合,在巩固、扩大新兴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先导产业,不断推进现有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升级。充分发挥我市民营资本相对发达的优势,进一步加快民营资本与高新技术的有效对接,推进“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用人环境,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力争总产值突破150亿元。到2020年,力争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成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发展重点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结合省、宣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我市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导向,“十二五”期间应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使之成为我市三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同时,也应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使之成为我市三大战略性新兴先导产业。
(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以现有“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三大主导产业为基础,着力推进产品升级,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壮大企业规模,做强做精配套基础件。大力发展升级密封件、新型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模具、工程液压元器件、矿山机械配套件、工程泵、数控机床、轴承、特种设备、电容器等现有产品,并不断开发新产品,逐步向能源、交通、采选、冶金等领域的新型基础零部件方面发展,向重大成套技术装备方面发展,逐步将我市打造成安徽省知名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型基础零部件)生产基地。
    (二)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产品、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等产业。节能环保装备、节能产品重点发展污水处理设备、工业生产过程中余热利用系统及关键设备、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绿色照明产品、节能家电核心部件、节能建材等;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优先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及再制造。积极推进与中国建材集团及其它相关知名企业的合作,迅速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核心产品,使该产业成为我市重要的、宣城市具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新材料产业。
重点培育和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耐火材料、高性能橡胶材料等功能性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主要扩大稀土在耐磨材料中的应用;高性能膜材料主要发展非涂胶冷粘保护膜、大输液包装膜、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等;耐火材料主要研发生产耐高温、不变形的新型耐火材料;高性能橡胶材料主要通过技术研发,提升橡胶材料性能,扩大在密封、减震领域的应用。通过引导,使我市现有新材料生产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幅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并不断扩张规模,成为宣城市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板块。
(四)生物医药产业。
重点培育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和生物农业等。生物制药优先发展以宁前胡为主的特色原料药及试剂、高端医疗器械等;现代中药优先发展中药保健品、植物提取物等;生物农业优先发展绿色农用生物制品。
(五)新能源产业。
重点培育光伏、生物质能源、抽水蓄能发电等。光伏产业优先发展硅基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应用等。生物质能源优先发展生物质发电。抽水蓄能发电主要是推进青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力争早日核准、建设。
(六)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培育智能家电、集成电路、软件和物联网等领域产品。智能家电领域优先发展以模糊控制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产品;集成电路领域优先发展封装、测试产业;软件领域优先发展各类应用软件、数字系统,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物联网领域优先发展传感器、射频器件及中间件等物联网感知产品。同时,积极拓展我市电子商务应用领域,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主要措施
充分抓住企业、项目、科技、载体等产业发展重点环节,加快各类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逐步建立强大的要素支撑体系,形成“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
(一)强化领军企业培育。
在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选择若干个规模大、科技研发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领军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设定发展目标,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并在研发、用地、贷款、上市、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优先扶持,必要时实行“一企一策”,充分发挥其对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强化重大项目推进。
重点是创新项目和引进项目。创新项目重点紧盯市内骨干企业,实施“企业与院校结对”活动,推进民营企业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对接,激发其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快速实现产品转型升级。引进项目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力争引进具有牵动性的“大、好、高”项目。
(三)强化产业链条补建。
重点是完善现有产业链条和延伸产业链条。围绕“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现有三大主导产业在原材料供应、元件外协、部件组装、产品销售等环节的完善,建设新项目,配套新服务,丰富产品种类,壮大产业集群规模,推进集群内和集群间相互协同,并不断向产业上下游延伸。同时,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培育和发展中相互间的衔接以及与现有产业转型升级的衔接,注重相互补充和服务,促进区域及产业内循环。
(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加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检测实验、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骨干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积极引进高校及科研院所来我市建立高端技术“产学研”联盟及产业化基地,推进高新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定期梳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积极探索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担和化解机制,全力为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五)强化园区载体承接。
积极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契机,加快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升级步伐,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和优惠政策,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加快港口生态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重点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建成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中溪、宁墩等特色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使之成为两个省级园区的重要补充。同时,着力推进“宁国生命科学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为“区中园”建设和委托招商积累宝贵经验。
五、支持政策
(一)财税政策。
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新设宁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十二五”起始年专项引导资金为500万元,期间按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速的50%比例增长,主要用于国家、省、宣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配套及支持本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
(二)金融政策。
一是积极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时推出相对独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政策,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模式,试行联保联贷、整体授信金融模式,不断拓宽融资担保渠道。二是不断创新融资模式,通过“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工具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设立5000万元创投基金,通过与创业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商业性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实体,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强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稳步探索发行公司债券,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五是充分发挥市科技创业中心作用,将出口创汇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入培育,并做好专项融资服务。
(三)人才政策。
一是完善《宁国市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实施办法》,对引进人才实行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与使用。二是大力支持“订单式培养”,壮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和实用技术人才队伍。鼓励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开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三是探索建立期权、股权激励机制,引导专利、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分配。
(四)土地政策。
建立用地保障机制,优先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需求。一是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努力破解建设用地指标制约难题。二是支持境内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挤入省“861”投资计划,争取省级建设用地指标支持。三是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腾出发展空间。四是不断探索园区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建设用地与投资强度、实际投资发生额、产业类型、投资补助等相关联的节约集约用地机制。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宁国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改委,负责日常组织、协调、督查、调度和推进工作。
(二)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在项目备案(核准、审批)、工商登记、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认定等方面简化程序,对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的重点项目申报开辟“绿色通道”。二是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充分发挥市中小企业信息平台功能,向广大企业及时发布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三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配合,坚决杜绝推诿扯皮、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的发生,为发展营造好的环境。   
(三)强化评估考核。
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考核体系,重点考核新兴产业的载体建设、投资规模、销售收入、税收缴纳、品牌争创、科技成果鉴定等指标,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对在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表彰奖励。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