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商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会动态 / 商会动态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来源:宁国市工商联 最后更新:2004-10-26 09:41:01 作者:尚芝兰 浏览:3638次

宁国市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会长   尚芝兰

    近年来,宁国市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推进二元结构一元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社会生活文明化进程,县域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四年处于全省领先水平。2003年,全市实现GDP46.6亿元,增长15.1%;财政收入突破4亿元,增长20.7%。今年上半年,GDP达23.8亿元,同比增长13.6%;完成财政收入2.5亿元,增长58%。
    一、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民营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内部结构看,民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2003年,我市GDP的85%、工业新增产值的74%、社会销售额的90%、税收71%和出口总值的100%是由民营企业创造的;近三年,民营企业提供了九成以上社会就业岗位、专利发明、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从纵向看,民营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近几年,民营经济使我市的GDP净增10亿多元,财政收入净增1亿多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各净增18亿多元和13亿多元,使规模以上企业净增40个,亿元企业净增7个。
    从横向来看,我市民营经济在省内具有先发优势。由于我市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例高于全省50%以上,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GDP也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数的52.4%和89.7%,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235.5%,高于全省87.8个百分点。
    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市民营经济呈现快速、健康发展之势。我市现有个体工商户9311户,注册资金8260万元;私营企业1184家,注册资金21525万元,规模以上民营企业 85家,亿元以上民营企业10家;今年上半年,每个工作日新增私营企业1.24家,当年将新增亿元民营工业企业2家。在不完全申报的情况下,有13个企业跻入全省民营百强,5个企业跻入全国上规模民营企业。
    二、在发展民营经济中,我市着重抓好以下七个环节。
    (一)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确立民营经济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充分利用农村剩余资源大办乡镇企业,实现了由农业型向工业型的转变。“九五”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挫折,财政还债高峰的压力和严重洪涝灾害接踵而至, 宁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困境,全市上下开展了一场思想解放的大讨论,确立了“调整结构,消化矛盾,提高质量”的经济工作思路,果断地实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二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将国有集体经济退到位、将职工身份改到位和将各项保障配套措施推到位目标。到“九五”未,宁国实现了由乡镇企业经济向民营经济转型的第二次飞跃。2000年以来,宁国牢牢把握“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确立了“学习苏浙沪、融入长三角”和“加快二元结构一元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社会生活文明化进程”的新目标,通过加快“两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和“两区一带”建设,使民营经济在更加开放的领域深入了县域经济的各个方面,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县级财政的支柱,实现民营经济的二次创业。为此,我市提出了“三化联动”、加速“四个集聚”和建设“六大工业基地”以及农业产业化基地等措施。“三化联动”即“以城镇化促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以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四个集聚”即工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农村土地经营向规模经营者集聚;“六大工业基地”即橡胶汽车零部件、耐磨材料、水泥、化肥、电容器和塑料包装基地。
(二)以经济园区为载体,发展块状型民营经济。我市从“九五”后期开始,变行政配置资源为市场经济配置资源,在全省率先进行了乡镇区划调整,将29个乡镇办事处归并成16个乡镇3个办事处,经济管理部门和文教体卫等社会事业部门都相应地进行了改革,极大地减少了行政成本,使乡镇经济尽快地走出困境。在行政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工业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中心集镇建立各具特色的乡镇企业园区,构筑了以省级宁国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梅林私营经济园、山门和狮桥工业园、南极山核桃和仙霞竹笋制品为主的林产品加工区相配套的民营经济发展载体。
省级宁国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累计完成投资8亿多元,水、电、通讯日益完善 ;区内企业达12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家。梅林、山门和狮桥乡镇私营经济园聚集了200多家私营企业,营业收入达13亿元。在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上,我市已建成92万亩经济林和2000万羽畜禽养殖基地;拥有农业龙头企业40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家,4家企业跻身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林业产值突破10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由此增长14.5%。
在园区建设的基地上,构筑“两区一带”的经济布局。其中,河港工业区和河千工业带共集聚各类工业企业5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达55家,创造了全市80%以上的工业经济总量。通过发展“两区一带”经济,提高产业集聚度,初步形成块状型经济的雏形。我市橡胶汽车零部件、耐磨材料、电容器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10%和80%。
(三)以结构调整为重点,提高区域竞争力。我市主要抓好“三个优先”,即优先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力争每年新增2家亿元企业;优先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十五”未,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百户以上;优先培育一批名牌产品,选择10个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品扶持;初步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主导,配套协作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和资源深加工企业为后劲的经济结构。2003年,八家工业亿元企业完成产值25.2亿元,实现利税7.1亿元,出口交货值3.2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产值、实现财政收入和出口创汇的 69.9%、87.5%和 83.5%。
(四)以企业改革为动力,优化投融资环境。自98年开始,我市围绕“把国有集体资产退到位,职工身份改到位、配套改革推到位”的总体目标,掀起了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新高潮。到“九五”未,全市 420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改到位,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提高到 90%以上。通过改制,激活了民间资本,自2000年以来新增民营企业824家,新增注册资本3.87亿元。2003年,民营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入的55%,成为拉动社会投资的主要力量。
在机制创新的基础上,我市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开展“以民引外”活动,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三年来,我市实际利用外资3587万美元,引进市外资金16.5亿元,其中 75%以上的市外资金来自于苏浙沪民间资本,来宁投资的苏浙沪客商逾五千人。内外资本的重组和运营实质性地推动了我市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进程,同时加速了我市民营企业资本积累。目前,企业资产负债率由乡镇企业时代的70%以上下降到55%左右,优化了资本结构和信用环境。省、市各专业银行加大了对我市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仅2003年各金融机构对我市政府和民营企业授信规模达17.5亿元。
(五)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培育民营企业精英。宁国市民营经济发展,关键是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始终做到“四重四看四不唯”,即重水平看实绩不唯资历,重表现看贡献不唯身份,重开拓看精神不唯内外,重长处看主流不唯过失。出台《宁国市引进急需人才实施办法》,筹建了宁国民营科技示范园,通过人才体制创新,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和养得起”以及“老、中、青”三代“宝塔式”的企业家群体和适用型人才队伍。我市现有各类专业人才1.3万人,国家和省政府特贴专家225人,“土专家”600余人,2000多农民持有“绿色证书”。
高素质的民营企业人才队伍推动了技术创新,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我市各类民营科研机构50余家,国家和省级企业科研技术中心5家,开发新产品100多项,获科技成果奖60多项。
民营企业家社会地位大为提高,市政府每年拿出70多万元重奖企业家,有92名优秀民营企业家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37名客商被授予“荣誉市民”光荣称号。市评选出“十佳党员”、“十佳青年”和“十佳女杰”民营企业家占六成以上。
(六)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围绕创造“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环境和优惠的政策”,我市认真研究制定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清理和修订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障碍,使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实现公平竞争。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省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决定》、《关于扩大开放、鼓励投资,优化环境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鼓励全社会投资办林业的决定》等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到县域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推进政府转变职能,全面清理审批项目和行政收费项目,在全省率先建成行政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务。组织开展了“市直机关服务效率年”、“城市建管提高年”和“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年”等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三大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思想观念、创业机制和社会氛围。
   (七)以工商联、总商会为桥梁、纽带和助手,发挥第三推动力的作用。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工商联、总商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制经济的桥梁、纽带和助手,与民营企业有着天然、亲近的联系,是市场经济所必须的中间组织,是经济发展的第三推动力,因此,十分关心、重视工商联和总商会的发展,加强了班子建设,增加了编制和经费,明确了工商联、总商会在行业协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市工商联、总商会充分发挥其统战性、民间性和经济性三大优势,在全省基层组织中率先将总商会注册,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民间商会组织,成立工作部门、专门委员会和专业服务中心,发展了五个乡镇基层分会、三个行业协会和浙江投资者商会,会员总数逾千人;创办《宁国商会》信息简报和《宁国商会网》,为民营企业开展综合服务工作;积极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引导民营企业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会员企业每年从事光彩事业的投入逾千万元,捐献资金逾百万元;积极开展对外经济联络工作,帮助会员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海内外40多个工商社团建立信息通报和会员交往,建立了7个友好工商联和友好商会关系;积极改革会务机制,推行轮值会长制和行业组长制,将各行各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紧密地团结起来,将发展民营经济的外因和内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我市在探索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同时还存在资本积累总量不足、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产业集聚度不够、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等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发展中加以解决。(此稿在全省民营科技暨民有经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