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行业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与鞍钢集团共同投资1.8亿美元建设年产40万吨的热镀锌板项目,最近正式投产。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是欧洲第二大碳钢生产商,鞍钢则是中国第二大钢铁企业。
中国钢铁界的另几个动向同样令人关注:世界第一大钢铁企业阿塞勒公司和第二大钢铁企业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与中国宝钢集团三方共同出资,在上海建设1800毫米冷轧工程,生产高等级汽车用板;韩国最大的钢铁企业浦项钢铁公司也与中国本溪钢铁公司启动冷轧板的合资项目。中国钢产量是否过剩,今年初我国政府对钢铁等几大行业的投资过热进行了宏观调控,力图给持续“高烧”的钢铁业降温。而另一方面,世界钢铁巨头却在加速进军中国的步伐,这不免使人疑惑,中国钢产量是否过剩?
结构失衡亟待解决
据介绍,中国钢铁业固定资产投资以往年均在400亿元和500亿元人民币之间,2002年达到704亿元,2003年达到1400亿元,今年前4个月达到478亿元。正在建设的钢铁投资项目总投资计划在3360亿元左右。今明两年如果这些在建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将新增炼钢产能1亿吨。而去年中国的钢生产能力已超过2亿吨,估计到2005年将达3亿吨。就产能来说,供求基本持平。但是在我国钢铁业繁荣的背后,却是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其表现在线材、中小型钢材等严重供过于求,但板材、薄板及不锈钢板每年均需大量进口。高附加值的钢材如家用电器和轿车用镀锌薄板,需求缺口仍很大。在美国,冷轧、热轧钢板等钢铁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目前其价格比去年初已上涨25%,但涨势依然没有停止。而就在两年前,由于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剧增,美国的钢铁产品曾经滞销,以至于美国政府启动了紧急进口限制措施。不想现在钢材摇身一变成为紧俏产品。对华出口的急剧增长是造成供应不足的原因。
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材料表明,近年来中国钢铁产品进口量大幅增长,2002年比2001年净增加700万吨;2003年则净增加1200万吨,去年中国进口钢材总量超过3000万吨。2002年及2003年进口量分别上升了53%和61%。专家指出,中国钢铁业生产结构失衡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企业的尴尬处境
上海宝钢集团有关人士分析认为,世界钢铁巨头加快进军中国,一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进程还未完成,钢铁市场还有较大空间,而欧美等国钢产量在达到历史顶峰后,市场需求一直处于稳定状态,故而转向在中国市场寻找新的利润空间;其次是作为钢铁产业重要用户的汽车行业,近年快速进入中国市场,跨国汽车生产企业与重要钢铁企业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供销关系,进入中国市场的汽车企业要求原料本地化供应,使得世界钢铁企业也把投资重点转向中国。
据了解,目前中国钢铁企业只有宝钢和鞍钢能够为轿车提供一整套的钢材产品,鞍钢集团与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合资的热镀锌板项目,将主要面向高级汽车面板这一高端市场。钢铁行业作为资本密集行业,企业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成本,进而决定了产品的品质价格比,这对企业的竞争能力至关重要。中国钢铁企业数量过多、规模太小、专业化程度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非常突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整个钢铁行业属于紧缩状态,一些特别需要资金发展的优秀企业目前申请贷款也困难重重。一方面是世界钢铁巨头的大举进攻,另一方面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再加上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对于处境尴尬的中国钢铁企业更是雪上加霜。中国钢铁企业的竞争,总体上处于低档次产品借助规模价格的竞争阶段,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等高端产品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内地钢铁市场的巨大需求是中国钢铁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但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却削弱了市场增长带来的优势。
从量变到质变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吴溪淳认为,目前正在实施的宏观调控措施,对中国钢铁业的持续发展有利,市场对钢铁产品需求的过快增长将适当回落,一批违规开工项目将停工,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将得到清理。从长远的观点看,中国钢铁市场需求的稳定增长,取决于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消费的稳定合理增长,取决于钢铁产能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此外,中国钢铁业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发展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在中国经济踏进新一轮的发展周期、工业发展进一步加速以及加入WTO后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之际,中国钢铁工业必须加速实现从钢铁生产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这项转变不但要在规格生产上有“量”的突破,而且在“质”的改进上更要有能力面对国际钢铁巨头的无情竞争。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