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背景与宏观政策走向
来源: 最后更新:2004-07-05 10:53:46 作者: 浏览:1782次
安徽经济在下半年乃至以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无疑要受到全球经济趋势和我国宏观政策走向的制约。这里我们就这两大因素作一分析和预测。
1、世界经济总体正处于加快复苏阶段,为我国经济新一轮增长提供难得的机遇。但伴随世界经济的回升,世界贸易摩擦将会增多,全球利率存在走高预期,基础原材料价格攀升,这些也给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加快,各大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纷纷调高经济增长预测。在今年春季预测中,联合国将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2003年秋季报告的3.3%再次上调为3.7%;IMF和世界银行则将世界经济增长预测分别从4.1%和3.0%上调为4.6%和3.7%。今年以来,全球经济特别是三大经济体都进入稳定复苏阶段。据美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为3.9%,虽然低于原先公布的4.4%,但仍增长较快;一季度日本经济较上一季度增长1.4%,折合成年率增长5.6%,这是日本经济连续第八个季度出现增长,日本经济复苏前景趋好。在出口贸易较快增长的带动下,欧元区经济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季率增速达0.6%,也创下三年以来的最大增幅。但是,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特别是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对世界价格水平影响较大。二是利率存在上升预期,6月30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调至1.25%,这是美联储4年来首次提高利率。三是伴随世界经济的逐步好转,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贸易摩擦依然有增无减。
2、中央宏观调控的成效已初步显现,国内经济整体正朝积极向好的方向发展,今后宏观调控的重点将由“控”进入“调”的阶段。
由于宏观调控,我国部分行业投资过快增长势头已得到遏制。在本次宏观调控中,中央政府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来使经济逐步降温的,而实施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并未退出,也没有作重大的调整,这说明中央对宏观经济还没有作出全面过热的判断,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全面调控措施,而是保持了财政政策连续性。从目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仍将继续坚持这种政策取向,但对政策的重点和力度可能会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坚持有保有压的方针,既会控制盲目投资、盲目扩张的领域,也将继续加大对农业、水利、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在货币政策方面,今后可能更多地还是采取温和的货币手段,如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加强“窗口”指导等,提高利率的可能性不大。针对本轮局部过热首先是由部分行业投资过度引起的,今后国家可能会加大对产业发展的调控力度,并将逐步完善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间的动态协调配合机制,更好地发挥综合调控作用。
因此我们判断,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将出现三种可能:一是当前已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宏观经济继续平稳降温,则中央下一步宏观调控的力度将呈“维持”状态,大的紧缩政策将不会出台,重点放在“调”上面。二是宏观调控成效并不明显,
地方政府的逆向操作过强,经济过热降温缓慢,物价持续上涨,煤、电、油、运紧张局面继续有增无减。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中央政府将可能继续加大调控力度,适时提高利率,继续收缩信贷规模。三是宏观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征兆,主要指标短期内出现大幅度回落。此时,宏观调控措施势必会重新修正,如放松信贷规模,加快国债发放进度,刺激薄弱环节投资等。从目前经济运行情况看,宏观调控将可能进入相对平稳时期,出现后两种情况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