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的贵州依然凉爽,而农信社改革的推进却正火热。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贵州省农信社改革进展顺利:改革试点方案的批复,省级联社的挂牌,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都走在了试点省市的前列。目前,已有一些兄弟省市陆续前来“取经”。可以说,贵州农信社的改革颇具典型意义。
改革一马当先
“省联社去年12月30日正式挂牌,其9个地(州、市)派出机构也已成立,这标志着贵州省农村信用社新的管理体制框架已基本确立。”贵州省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
管理体制改革是此次改革试点的一大重点。据介绍,省联社成立5个多月来,在授权范围内认真履行了“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而省政府则在把握农信社发展方向、指导其建章立制、帮助清收旧贷等方面举措频频,一个“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国家监管机构监管、农村信用社自主运作”的“三位一体”新型管理模式已浮出水面。
改革试点的另一个核心内容———产权制度改革,也颇有进展。通过清产核资、增资扩股,到4月末,全省农信社的资本充足率已由改制前的-0.9%增加到2%。原先各自为独立法人的印江县联社和11家基层信用社,组建成为统一法人的县联社,并于4月30日挂牌,其后另7家统一法人试点县联社也相继挂牌;5月28日,花溪农村合作银行挂牌,另3家农村合作银行正按计划筹建,年内挂牌。
据介绍,中央和省政府的各项改革扶持政策也正在落实之中。
否决背后的变化
5月3日,印江县联社的一次理事会上,有关负责人提出,目前业务发展快,基层信用社人员相对不足,可否就地招聘一些临时工。这项提议却遭到多数理事的反对,一位理事认为,临时工管理不严容易出问题,不如通过公开招考,招录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既能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员工整体素质的改善。最终,理事会以2票赞成、7票反对,否决了招聘临时工的建议。
这一看似平常的“否决”,却反映出一个重大的变化:农信社“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将成为历史。省联社铜仁地区办事处主任龚清强说,改革前,印江县农信社的社员代表中职工比例过大,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中也是以职工为主,长期不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和理、监事会,重大决策大都通过主任办公会或由主任自己决定,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改革后,这一状况已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据省联社副理事长陈齐奎介绍,在新组建的县联社和农村合作银行中,农民社员(股东)代表超过代表总数的60%,理(董)事会中农民和企业股东代表占70%以上,实现了理(董)事长与主任(行长)的分设,逐步打破内部人控制局面。
花溪农村合作银行的独立董事黄思刚,是来自贵州大学工商管理系的副教授。黄教授长期从事金融理论和实务的研究,他表示,自己能成为农村合作银行的独立董事,本身就反映了农信社经营机制上的进步,他将认真履行职责,就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自己的建议,做好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代言人”。
改制不改姓
走过花溪农村合作银行青岩支行的门口,一幅写着“改制不改姓,农村合作银行仍姓农”的红色条幅格外引人注目。
农信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无论如何改革,农信社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变,这一点已成为改革中各方的共识。农民利用农信社贷款这部“助跑器”,踏上脱贫致富路的事例,在贵州农村也是处处可见。
贵州省政府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省实施“农民百元增贷工程”,即要使农民人均增加贷款100元,并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把信贷服务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结合起来,为农民提供多层次服务。到今年4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贷款中,农业贷款127.59亿元,占77.9%,农民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2.6亿元。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为确保农信社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贵州省政府明文规定,统一法人社信贷资金用于支持“三农”的比例不少于60%,农村合作银行不少于20%,而很多农信社却自觉将这一比例大大提高,如印江县联社规定支农资金比例不少于80%,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则规定不少于50%。
困难仍重重
当我们为农信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而欣喜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经过了50多年风雨的农信社,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还要面对诸多困难。
据介绍,贵州全省959个基层农村信用社中,职工人均存款200万以下的有748个,尤其是其中234个人均存款不足100万元的农信社,大多地处边远地区,服务半径大,交通不便,按有关规定,应当撤并。然而,如果予以撤并,当地金融服务就会出现真空,农民不答应,地方政府也不会同意。
贵州省银监局有关人士认为,“身体好才能帮助别人”,对于农信社而言,是积弱太久,历史包袱一时难以完全消化,其支农服务的能力也受到了限制。农信社如何尽快做大做强,还需要探索。
事实上,农信社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已经出现。印江县郎溪镇一位农民告诉记者,他一直打算买一辆农用卡车跑运输,然而一算账要5万块钱,而他现在的最高授信额度是6000元,“这些钱买买种子、化肥是可以的,要想做别的,可就难了!”农信社方面也有同感,印江县联社一位同志说,现在经常会出现大量资金闲置,调查发现,并非农民的资金需求已完全满足,而是几百上千元额度的贷款需求已经很少,供给和需求的结构不相适应。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这一矛盾可能会进一步凸显。
另外,农业是弱质产业,如果有自然灾害情况发生,大面积发生还款困难是可能的,农信社如何协调信贷规模扩张与信贷资产风险控制之间的矛盾,也是一个难题。
2004年06月11日 第六版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