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2月06日 星期四
今天是:2025年02月06日 星期四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解读当前中央宏观调控政策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 最后更新:2004-05-31 19:22:03 作者: 浏览:1780次

    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引起广泛关注:在对一些过度投资的行业及
增长过快的固定资产投资采取近乎严厉的“控制”措施的同时,农业和粮食生产等一
些领域则被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种种迹象表明,“防热”与“升温”是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两个“关键词”。

  是结构性调控,而非全面紧缩

  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开始从高位持续回落,正朝着宏观调控期望
的方向发展。当“严厉控制措施会造成经济大起大落”的担心逐渐消散时,人们越来
越清晰地看到了当前宏观调控的两个“重点”:既要“防热”,控制部分行业投资过
快增长;又要“升温”,加大对农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农业和粮食生产正成为宏观调控的最大受益者。对农民种
粮的直接补贴、对农民购置良种和大型农机具的补贴、农业税的减免等等,都是依靠
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投入大量资金来实现的。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9
日,中央和地方财政下拨给全国12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直接补贴资金高达8
0亿元。细心的人会发现,在粮价明显上升的时候,国家没有用行政手段控制粮价,
而是采用种粮补贴等手段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通过控制化肥等农资价格保护农民
利益。

  “这次宏观调控的特点是双向使劲、抑扬有致、冷热兼治。”国家统计局局长李
德水说。“对这次中央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绝不能简单理解为控制和紧缩政策。中
国经济没有出现全面过热的局面,故没有必要、也不应当采取全面紧缩的宏观调控政
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宏观调控主要是结构性的调控,这本身就体现了科学发展
观的要求。”

  经济运行“冷热不均”,第一产业投资只增长0.4%

  “防热”与“升温”并举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来源于当前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
矛盾以及中央确保经济平稳协调较快运行的良苦用心。种种迹象表明,在局部行业过
“热”的同时,农村经济仍然偏“冷”。

  今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制造业投资增长75.8%,其
中钢铁、水泥行业投资分别增长107.2%和101.4%,电解铝的投资也达到
39.3%,第三产业(包括房地产)投资增长37.7%,而第一产业投资仅增长
0.4%。

  农业部等权威部门已多次发出警告:农业投入仍然严重不足,继续增加农业投资
,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仍是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结构性失衡等问题,中央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就加强农
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过度投资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
施。针对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中央又及时作出了部署。

  农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迎来一系列“重大利好”

  事实上,对农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成为2004年中
国经济运行的主旋律。仅仅最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一系列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
信号从国家权威部门频频发出:

  ——3月29日,国家宣布加强粮食、化肥的铁路运价监管。对具备化肥经营资
格的企业运输的农用化肥,一律执行现行运价优惠政策;

  ——4月15日,国家宣布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中籼稻最低收购价
格为每50公斤72元,粳稻最低收购价格为每50公斤75元。此前,早籼稻最低
收购价格确定为每公斤1.40元;

  ——4月21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我国几十年来农民用电价格一直高于城市居
民的历史结束,全国农民电费负担每年减轻约420亿元;

  ——4月22日,国家发改委要求采取更加直接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加强农资
价格监管,降低其价格水平。化肥生产用电一律实行优惠价格,对化肥出厂价格实行
上限控制;

  ——5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对化肥生产用电价格继续实行优惠政策
,以扶持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平抑农资价格。

  一系列“重大利好”的效应已经显现:今年一季度,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实际增长9.2%,创下了8年来同期农民收入最高实际增幅。同时,全国农民税费
负担下降幅度达到36.3%。全国春播粮食面积出现“恢复性增长”,夏粮可望实
现“增产”。

  权威部门认为,随着中央各项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今年实现预期经济增长目标
完全有把握,我国经济一定能实现平稳协调较快发展。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