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国际市场挑战 应加快培育和发展有机食品产业
来源:中国食品报 最后更新:2004-03-15 11:16:09 作者:山永凯 浏览:2315次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食品业面临着开放的压力,传统的产品必将失去市场竞争力。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面对食品业国际化的强力竞争,中国的食品业应突出资源优势牞培育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机食品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提高食品的深加工力度和附加值,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中国食品业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一、发展有机食品符合我国国情有机食品是食品中的最高标准,它具有无污染、纯天然、高品质的特点。是有机农牧业的产物,也是21世纪的新宠,市场潜力巨大,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有机食品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管理机构制定的标准进行,首要条件是无公害、无污染的生态环境。
我国是农业大国,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条件,同时,青藏高原、内蒙等中西部地区广阔的草原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为发展有机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发展有机农牧业和农牧业转化的有机食品业,符合国家环保战略,符合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
二、发展有机食品产业牞可彻底打破贸易“绿色壁垒”。
发达国家的有机农场起步早,发展快。美国的有机农场1996年就达 2万个,生产面积达45万公顷,销售额达40亿美元,欧盟的有机农场有 5.5万个,生产面积达130万公顷。当今欧盟已成为有机食品和消费的最大群体,年销售有机食品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三。我国发展绿色食品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并组织生产的。所以,我国有机、绿色食品产业在国际上占有的分量是极少的。品质、品牌均不够理想,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在生产、加工中所依据的标准不同。绿色食品是根据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标准而进行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允许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和肥料。我国的绿色食品达不到国际有机农业联合会(IFOAM)的有机食品标准。因此,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屡遭红灯。发达国家对有机食品进出口的严格要求,形成了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我国现已是WTO的成员国,农畜产品市场的对外开放已成为必然。可以预见,发达国家利用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限制我国农畜产品出口更加严峻。要打破绿色壁垒,迎接挑战的惟一出路和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有机农牧食品产业。
三、努力提高有机食品的产后加工率,向加工要效益。
有机食品的价格是普通食品的几倍或几十倍,但发展我国的食品业,光靠农牧业是不够的,提高精深加工才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在食品产业结构中,原料生产固然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加工后的增值效果则更加显著,一般的农产品加工增值要达到50%以上,而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增值效果却可以达到一倍或数倍,后加工为国家提供了税 收,拉动了产业链的发展,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世界发达国家农畜产品的加工率往往超过50%,高的可达70%,中国的总加工率仅为16%,只有在加工率上干出实效来,才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食品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农业牧业产业链的意识,大力开发各类农畜产品加工业,努力提高加工的精度和深度,并向产品标准化、品牌化、高标化的高层次迈进。在发展有机农牧业的同时,突出我国动植物保健食品的优势,并探索未知的新型营养素,开发食品保健功能。
四、树立有机食品的品牌意识,制定相应产业的品牌和质量认证制度、专利申报制度。
品牌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又是自身质量和特性的产物。食品业要在创立名牌上动脑筋,在保名牌上下工夫,铸造有机食品的“航空母舰”,尽快形成名优品牌,积极申报有机食品标志及相关产品的国内、国外专利申请。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原产地商标保护条例和知识产权保护条例,防止无序竞争,建立国际质量ISO认证体系,从生产加工、运销到消费 全过程实施HACCP、GMP、GAD(良好的农业规范),以便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
有机食品代表着未来食品发展方向,发展有机食品产业要依靠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各地政府也必须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尽快建立有机农畜产品服务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以市场需求为方向,积极引导有机食品业在加工业中的作用。重点发展一批有机农牧业的区域和加工有机食品的龙头企业,形成一个层层增值的产业链条。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新型的有机农牧业和有机食品产业化的格局将逐步形成,同时,有机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得到迅速加强,并获得持续、健康和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