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参政议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参政议政 / 调研报告

宁国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本站 最后更新:2019-08-02 17:13:05 作者:佚名 浏览:39645次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始终坚持“工业强市” 发展战略不动摇,强化“四换四驱”,加快建设以上市公司为龙头、亿元集团为骨干、优质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产业梯次体系,连续多年位列全省民营经济考核一类县领先位次(2018年第二名),宁国经开区成为全省首个县域国家级开发区,近期又被授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核心汽车零部件)。
    一、在制造业供给端精准发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
    今年以来,我市以“质效动力变革年”活动为抓手,以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为重点,加快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
    一是坚持品质为先。我市以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为抓手,先后出台质量振兴纲要、名牌战略、质量强市等方案意见,全市拥有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8件、安徽名牌56个、安徽省著名商标84件,荣膺“全国十大质量魅力城市”。开展“标准化+先进制造”行动,支持标杆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打造一批行业标准“领跑者”企业,共有省级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示范企业3家,2018年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21件。
    二是坚持上市驱动。对企业上市(挂牌)实行分阶段奖励,特别是对企业上市(挂牌)涉及到的土地权证、资产重组、税收缴纳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现拥有各类上市(挂牌)企业达27家,初步建立起“8+6+17+X”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居全省县域首位。其中, “8”即培育了8家上市公司;“6”即在“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17”即在区域性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挂牌企业17家;“X”即一批正在孵化培育的上市后备企业,累计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达222.55亿元。目前,我市正重点加快后备企业上市挂牌进度,指导已上市企业发挥“资本+技术+市场”的叠加优势,打好并购、定向增发、产业基金等资本运作“组合拳”,实现直接融资超20亿元。
    三是坚持集群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重点打造“1+5”现代产业集群。依托千亿级汽车零部件、百亿级耐磨铸件与精密制造、电子信息、循环经济、食品及农林产品深加工、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集群领军作用,带动关联企业落户宁国,拓展产业链条。重点以5G技术、新材料、新型建材、智能制造等为导向,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引导骨干企业、上市企业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通过联合联盟、参股控股等方式,面向两个市场、配置两种资源。中鼎公司累计投入并购资金40亿元,相继在美国、欧洲等地收购13家境外企业;司尔特先后在贵州、江西、安徽并购企业,形成了“一国三州”的产业布局;华丰耐磨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在蒙古新建年产2万吨耐磨铸件项目,总投资达5000余万元。
    二、在企业需求端挖掘潜力,建好工业发展平台
    我市依托中部唯一县级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省唯一的县域自主创新试验区等城市品牌,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一是科技架桥,打造科创平台。累计投资2.8亿元,建成14万平方米电子信息产业园,着力打造集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先进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服务为一体的“宁国智谷”。通过引进和自建方式,内部相继建设了省级耐磨材料检测中心、宁国赛宝实验室、宁国华测检测等面向全市的公共创新平台,实现三大主导产业公共创新平台覆盖。积极开展“科技红娘”、“科技特派员”等活动,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复旦、上海交大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引导企业进行深度对接,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上半年,恒达活性炭有限公司省级院士工作站和全省县级市率先建立的“九三学社专家工作站”挂牌运营,全市共有5家省级院士工作站,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55家,200余家企业建有内部研发机构。
    二是园区提档,做大产业载体。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对原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港口产业园进行整合归并,在发展各自主导产业和区块特色的基础上促进联动发展,逐步构建以宁国经开区(港口产业园)为基础,以中德智造小镇为引领,以特色工业集中区为补充,形成主业明晰、重点突出、特色明显、错位发展的产业集群发展载体平台,努力提升产业承载力和集聚度。2018年度,在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中名列第11位;2018年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综评中位列第76位、全省第5位。
    三是精细帮扶,护航小微孵化。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按照“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政策激励、壮大骨干企业、培育新兴产业、帮扶困难企业、促进项目建设”的原则,遴选一批有重点项目建设或存在实际困难的企业,每家企业确定一名市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精准开展帮扶工作。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聚焦细分领域,打造一批细分领域的行业“单项冠军”和“配套专家”。截至目前,我市4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8家企业成功登陆省股交托管中心“专精特新板”,安泽电工荣登首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荣誉榜单。
    三、在深化改革端激发活力,释放政策制度红利
    我市以等高对接沪苏浙为目标,不断强化举措精度,最大限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创优营商环境。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落实“不见面”审批,切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精简审批材料,优化办事流程,压缩审批时限,企业开办审批时限压缩80%以上,实现企业开办3个工作日、一般工业投资项目45个工作日的目标。开辟企业重点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实施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机制,企业平均开工时间提前3个月左右。跻身全国100家政务公开规范化标准化试点,蝉联全国县级政府透明度第二。宁国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经验受到李国英省长的肯定批示。
    二是优化要素配置。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大数据平台”,以“亩产论英雄”“创新论英雄”为导向,按照《宁国市规模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办法(试行)》要求,全面推行规模工业企业分类管理,在用能、排污、信贷等要素配置上实施差别化措施。加大“僵尸企业”处置、散乱污企业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退出力度,切实推进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成长性企业倾斜集聚,不断提高要素产出效益。1-6月,新收破产案件5件,审结旧存破产案件2件,完成破产财产变价处置4件,共计出清土地245亩,厂房42725平方米。
    三是做实减税降费。率先实行减税办实体化运作,细分6个工作小组、31条工作职责、12项工作办法,7项工作方案,形成“一把手”主抓,“一条线”贯穿,“一体化”推进,“一竿子”到底,“一揽子”督导的减税降费机制体系。采取“线上+线下”双轨并行,将全市6101户纳税人纳入全覆盖式分级包保、责任到人,深入企业送政策、送服务、问需求、保落实,组织34名税务骨干成立减税降费“青年讲师团”,对全市纳税人实行全覆盖式培训,并在全省率先采取“实体+直播”的方式开展减税降费培训。截至目前,全市累计举办线下各类实体培训40余场次,参训人数3000余人次,网络直播、视频回放等点击浏览量8.9万人次,上半年减税降费达3.58亿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