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近年来,宁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789”的特征不断彰显,贡献了全市71.6%的地区生产总值、74.8%的固定资产投资、83%的税收、84.2%工业增加值、90%的发明专利授权量,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社会投资的“动力源”、税收收入的“主渠道”、工业生产的“压舱石”、科技创新的“强引擎”。本文通过回顾改革开放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历程,总结近年来的经验做法,全面分析存在的困难,并提出对策建议,助力宁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历程
(一)1978—1993年,初始发展阶段。在解放以前,宁国多为手工作坊和小匠铺,1949年仅有私人作坊34家,工业总产值688万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有制改革全面开始,改革的春风吹进皖南山城宁国,宁国人民抓住时机,解放思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造县办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1992年,县政府出台《关于鼓励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出台23条优惠政策,并首次召开全县先进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表彰大会,表彰先进个体工商户73户、先进私营企业5户。1993年11月,成立县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领导组,加强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领导。时年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增至7852户、私营企业84户,个体私营经济纳税1193.3万元,同比增长46%,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2.8%。
(二)1994—2003年,快速发展阶段。“九五”时期,宁国通过对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制(即把国有制企业逐步改为私有制),确立了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1995年,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和加快私营经济的决定》,首次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纳入乡镇政府岗位责任制考核,时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增至12023户、私营企业198户。1997年,宁国撤县立市后,为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从浙江省义乌市招商个体经营户150户。2003年出台《宁国市企业工商联络制度》,确定亚夏、中鼎等15家重点非公有制企业为工商联络企业,提供预约和上门服务,时年年底,全市有个体工商户9660户,完成营业收入3.2亿元,是1995年的2.3倍,私营企业1011户,完成产值11.5亿元,是1995年的38倍。
(三)2004—2011年,科学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安徽省多次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出台《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并于2006年12月,在宁国市、怀远县等12个县开展试点工作,宁国县域经济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也进一步发展。2011年宁国市发挥工商登记职能,支持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在宣城市工商管理系统中率先核准有限合伙企业作为投资企业在上市公司中投资,时年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增至13056户、私营企业2751户。
(四)2012—至今,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期,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也迎来新的历史机遇。2013-2022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由144.6亿元增长至325.3亿元,十年间总量翻一番,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达68.1%,总量居宣城市首位。2022年,全市个体工商户达42735户,同比增长9.8%,其中新增注册个体工商户4756户,同比增长4.0%;私营企业11610户,同比增长5.7%,其中新增注册私营企业1653家,同比增长1.2%。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54345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比重达97.2%,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331.5户,同比增长16.3%。在民营经济的带动下,宁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成为全省第一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第一个获批国家级经开区的县域城市,连续15年入选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
二、主要做法
宁国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宁国市政府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经济重要增长点,立足产业基础,聚焦企业转型升级,引领创新发展,构建民营经济新格局。
(一)狠抓内培外引,做大民营经济规模。一是大力实施“五大倍增”行动,加快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386户,占全市规上企业95.3%,连续5年跻身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是全省工业稳增长促转型成效明显地区、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自主培育上市企业8家,鼓励上市公司“走出去”“引进来”实现聚变裂变式发展,打造“8+5+117+X”资本市场“宁国板块”。二是大力倡导“亩均论英雄”,在全省率先出台规模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办法,把规模工业企业分为ABCD四类进行管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切实提升资源产出率,累计处置“僵尸企业”68家,盘活闲置低效用地4069余亩。
(二)狠抓产业集群发展,做强主导产业链条。按照“一上市企业建成一个园区,一个领军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链”总体思路,建立完善“链长制”,加快推进产业从集聚向集群升级,培育壮大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及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五个主导产业集群,其中三个传统主导产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汽车零部件产业向高端、轻量、总成方向发展,耐磨铸件产业向精密制造、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等领域拓展,电子信息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家居等方向延伸。2022年,全市五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4.9亿元,增长15.8%,比2021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95.2%。
(三)狠抓创新驱动,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一是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行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成功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5家。2022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1家,较去年同期增加15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74家,较去年同期增加4家;民营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125件,占全市89.6%、比2021年提高3.2个百分点。二是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中鼎密封件被评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司尔特被评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专业服务商,拥有省级及以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8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6家,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30家,获评为全省发展数字经济成效明显地区。
三、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与长三角中心区发达县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市民营经济多数为中小微企业,自身实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较弱,尤其是近年来在疫情防控、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面临5个方面问题:
(一)整体实力不足。与长三角中心区发达县市相比(以安吉、临安、德清和长兴为例),我市整体经济实力相对不足,民营经济发展偏弱。从经济总量看,2022年宁国GDP为454.3亿,是安吉、临安、德清和长兴的78%、68%、69%和53%;从经济结构看,2022年宁国三产占GDP比重为34.5%,低于安吉、临安、德清和长兴13.6、8.2、3.5和9.8个百分点;从常住人口看,2022年宁国常住人口为38.9万人,是安吉、临安、德清和长兴的66%、60%、70%和57%;从财政收入看,2022年宁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7.2亿,是安吉、临安、德清和长兴的60%、44%、47%和45%;从科技创新看,2021年宁国科技创新投入强度为2.8%,低于安吉、临安、德清和长兴0.3、0.8、1.4和0.5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2022年宁国与周边县市主要指标对比情况表
县市区 |
GDP (亿元) |
三产占比 (%) |
R&D经费投 入占GDP比重(%) (21年) |
常住人口(万人)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宁国 |
454.3 |
6.3:59.2:34.5 |
2.8 |
38.9 |
37.2 |
安吉 |
582.4 |
5.1:46.8:48.1 |
3.1 |
58.6 |
62.5 |
临安 |
672.3 |
7.0:50.7:42.3 |
3.6 |
64.8 |
84 |
德清 |
658.2 |
4.2:57.8:38.0 |
4.2 |
55.4 |
79.8 |
长兴 |
853.4 |
5.2:51.1:43.7 |
3.3 |
68 |
81.9 |
(二)用工问题凸显。今年二季度生产经营景气调查显示,企业普遍反映用工面临困难,主要是“招工难”(占44%)、“员工工资上涨压力较大”(占39%)和“员工流失率较高”(占35%)。主要原因是:一是人才流失。沪苏浙等地经济体量较大,人才虹吸效应凸显,宁国高校毕业生返宁比例较低,主要流向沪苏浙等地。二是老龄化加剧。根据宁国市七人普公报,与2010年六人普相比,2020年全市15-59岁人口(劳动人口)的比重下降5.3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1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6.15个百分点。三是出生人口减少。近五年来,全市自然增长率和户籍人口皆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自然增长率连续三年负增长,且降幅不断扩大,2022年降至-3.7‰,人口问题日益严峻(见图1)。
图1 2018-2022年宁国市人口变动情况图
(三)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一是订单减少。今年二季度生产经营景气调查显示,35%的工业企业表示本季度企业订单比去年同期有所下滑。如睿驰精密表示,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订单量下滑50%以上,产能利用率仅60%。二是利润下滑。今年二季度生产经营景气调查显示,企业成本压力较大,利润下滑,其中“原材料成本”占77%、“用工成本”占76%、“物流成本”占21%。上半年,规上工业利润总额下降17%,营业收入利润率较去年同期低1.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数增长13.8%。调研中,双宁机械表示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盈利减少,企业负担较重。
(四)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一是存在隐形门槛。当前,各地、各部门全力破解民营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的障碍,但不少企业反映隐形门槛依然存在。如部分建筑业企业反映,近年来建筑工程主要被当地国有企业承接,业务量受到影响。二是个别惠企政策享受门槛较高。今年二季度生产经营景气调查显示,部分民营企业不具备享受政策资格,“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清理拖欠账款”“减税降费”等居前,分别占18.6%、15.1%和10.3%。有些企业属于小微企业,有些处于亏损状态,没有达到“减税降费”标准。
(五)民间投资活力减弱。从占比看,2018—2022年,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分别为85.1%、76.7%、77.5%、80.6%和74.8%,呈逐年波动下降态势,今年上半年占比继续下降至66.3%。从增速看,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下降,上半年下降6.9%,较去年同期低22.1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房地产开发投资由去年同期增长5%转为下降70.6%,下拉民间投资增幅13.7个百分点。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要素保障配置。资金方面:今年二季度生产经营景气调查显示,企业期盼降低融资难度。建议各部门加快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积极探索特色信贷产品,鼓励地方融资机构学习浙江商业银行模式,采用灵活保证、抵押、质押等担保方式,降低企业贷款难度。同时加快建立普惠性小微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人才方面:不断加大个性化人才引进政策,探索人才引育用留新模式。探索建立柔性引才机制,以“人才+项目”方式,不断引进孵化科创团队。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进一步落实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破除隐形门槛。继续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清理废除市场与企业性质挂钩的不合理规定,确保民营企业平等竞争。比如学习借鉴山东做法,推动将招投标相关审计内容列入审计方案,持续加大对围标串标等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的审计力度。二是降低政策门槛。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更多行业和领域,为民企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加快消化政府拖欠账款。进一步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加大清欠力度,健全建筑业等领域民营企业账款清欠常态化机制。
(三)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一是降低企业成本。今年二季度生产经营景气调查中,少数企业反映降本政策效果不明显,因此建议政府部门要继续落实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持续降低税费、融资、用能、物流等各项成本费用。同时,要加大各地政策落实情况督查力度,确保每个民营企业都能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二是进一步细化实化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用市场办法和改革举措,打破制约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企业稳预期、增定力、添信心。三是推动民间制造业投资转型升级。积极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对接,推进承接沪苏浙优质产业转移,强化“双招双引”工作,提升招商服务,吸引落户制造业企业尤其是新型制造业企业,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库,加强对入库企业分类指导和跟踪服务,实施动态管理,支持培育企业梯次发展。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