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宁国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决战十一五,重返百强县,打造新宁国”这一主题,实施了全民创业行动,设立了省级创业基地,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及园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与管理三项重点工作,保持了经济在高位增长平台上的稳健运行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8亿元,财政收入8.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6%和17.8%。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十一五”规划、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和“三大战役”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一是规模进一步壮大。据统计,2006年,我市新增私营企业321家,新增个体工商户2023户,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1家、亿元企业3家,四项指标的总数分别达到1270户、12184家、136家和18家。
二是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创造了79%的国内生产总值、81%工业增加值、90%社会销售总额、71%税收和100%出口总值,提供了九成以上的社会就业、专利发明和新产品开发。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材料、电子元器件等民营主导行业的增速超过30%,对工业的贡献率达到70%。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市民营企业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5家,三项指标总额分别为2家、15家和44家;全市民营企业拥有重点实验室5家,省、市级技术中心各6家,企业研发中心20家,民营科研所20家;申报专利100多项,15项科技成果通过省级鉴定,6个项目跻身国家级,19个项目跻身省级;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个,正在实施的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0多个;近百个产品荣获名牌和金、银奖,37项科技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 250项产品通过国际著名公司质量认证。
四是国字号、省字号民营品牌进一步增多。近10家企业获19项全省民营百强排序榜,5家企业进入全国规模民营企业,其中亚夏集团连续四年跻身全国民营500强,耐磨总厂再次跻身国家大型工业企业行列,恩龙世界木屋村获国家级4A风景区认定。
五是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会员中有119 人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3人荣获国家部委表彰,7人荣获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省劳动模范和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6人荣获宣城市表彰;有11名荣获市委、政府“发展功勋”奖,60多名获市政府兑现(2004)88号文件奖,55名获守合同重信用奖。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解放思想,调整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思路。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依托毗邻苏浙沪的区位和为苏浙沪地区协作配套的产业基础,把握沿海地区产业、资本向内地转移的历史机遇,实施了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发展战略,加强与苏浙沪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进“行政板块”向“经济板块”的转化,初步形成了面向苏浙沪地区,以产业链为粘合的“企业簇群”和“块状特色”,全市80%的企业担负了苏浙沪区域产业龙头的配套角色,汇聚了70多亿元的工业资产规模。把重点项目及园区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贯穿“十一五”发展的“三大战役”,组建了高规格的三大指挥机构和工作体系,实行重点工作合力攻坚、集中突破,以此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坚持优化结构,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一是注重调优民营经济布局。针对民营经济自发、分散、规模小的状况,2005年以来,我市投资近7亿元实施了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拉开了南山园区“五纵五横”道路框架,省级宁国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已达8平方公里。同时,利用国有林场荒坡地,启动了开发区河沥溪园区建设,形成了“一区两园”的发展格局。同时,出台了《关于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5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着力构筑新的发展载体。2006年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5亿元,增长30%。二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实施“3311”企业培植工程,加快发展机械制造、纺织服饰等潜力增长性产业,大力发展矿业建材、塑料包装、医药化工、食品加工、木竹制品五大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材料、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中国汽车橡胶零部件生产基地”、“中国耐磨铸件之都”和“中国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拥有“凤形”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海螺”牌水泥、“鼎湖”牌密封圈、“双津”牌塑料薄膜、“司尔特”复合肥等一批名牌产品,汽车橡胶密封件、耐磨球、电容器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17%和10%。三是注重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目标化、目标任务责任化”的要求,健全了领导挂钩、协调服务、动态跟踪的项目建设机制,实行了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整合部门资源,加大项目争取和服务力度。2006年完成工业投资24.3亿元,增长78%;新开工项目113个,飞达工业园、甲路民丰、飞鹰公司、家居建材市场等57个重点项目建设投产,中鼎四期工程、双津工业园、保隆工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四是注重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加快研发中心建设,实行“三优先”激励政策(对高新企业和项目优先安排用地、科技经费和资金担保),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引导企业实施厂校联姻、厂所联姻,规模以上企业中,80%的企业与省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2006年,先后组织实施投资额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70多个,投资总额40多亿元。
(三)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一是引导民企参与农业产业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山核桃、竹业、茶叶、畜禽养殖和花卉苗木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了“315”强龙工程,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森林食品、木竹加工、畜禽养殖块状经济区。2006年,共有52家工商企业进入林产品的生产开发,新增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4个,14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目前,全市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40余家,其中全市已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宣城市级龙头企业15家,宁国市级龙头企业55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家。二是引导民企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树立了经营城市的理念,通过市场化运作、项目化推进和社会化参与,累计吸引社会资金近20亿元投入城市建设,6亿元全面完成了过境省道公路拓宽改造,加快了市乡道路建设。目前,我市形成了“八纵八横”的城市道路格局,市区面积拓展到1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12万人,顺利通过了省级园林城市的考核验收。三是引导民企参与旅游开发。我市依托特色生态资源,着力打造“黄山脚下的明珠、红楼梦中的府地”城市名片,大力发展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青龙湾生态旅游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板桥自然保护区为龙头,以恩龙世界木屋村等景区为重点的生态旅游经济,把我市打造成为苏浙沪地区和“两山一湖”风景区之间的休憩地和中转站。2006年,民营企业投资旅游开发发达3亿元,投资“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已达148户。
(四)坚持内外结合,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一是注重“以民引外”和“以商引商”,发挥商会和企业的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3003万美元,引进市外资金19.8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其中出口8300万美元,增长30%。二是注重发挥商业银行的主渠道作用,出台了《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奖励办法》,建成了全省唯一的县级金融安全区,2006年新增各项贷款7亿元。同时,加强了与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对接,2003年开始与国家开行合作, 2006年又实现了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对接,在全省县市一级率先开展了中小企业机电产品出口贷款试点工作,拓展了新的融资渠道。三是营造浓烈的全民创业氛围。始终把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作为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相继开展了“宁国发展功勋”和“宁国荣誉市民”评选活动,设立了“企业纳税光荣榜”,主动为企业家创业建功做好保障服务。四是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开展了“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着力打造“诚信宁国”,扎实推进“三优”工程(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优良环境),积极争创环境的竞争优势,荣获 “2006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的光荣称号。
三、存在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发展不足,总量相对偏小。我市虽然有国字号、省字号的民营企业,但由于受人口和信贷资源的制约,总体上来说,同发达地区县级市相比,民营企业数量和规模偏少和偏小,尤其在外向型经济方面差距更大,我市民营企业数量和规模企业数量仅相当于浙江同类县级市的1/3左右。
(二)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尽管我市充分发挥银行主渠道的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开行、进出口银行和担保等措施,仍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近几年引进的和新发展的民营企业很难进入银行的门槛,直接融资条件也不具备,只能依赖高利贷等民间融资,加重了融资成本和风险,严重地制约了企业发展。据调查,全市有50家左右的民间融资性质的“寄卖行”和担保公司,80%左右的中小企业都借助过高利贷取得周转资金,平均利率高出银行同期4至10倍。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市工商联建议:一要引导大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腾笼换鸟”,为中小企业腾出信贷空间来;二要培育壮大、规范完善担保体系,整顿地下银行,引导社会闲置资金离开“寄卖行”,进入规范的担保机构,降低企业融资风险;三是培育地方性金融机构,引进外资、股份制金融机构,改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环境。
(三)新的发展“瓶颈”日益显现。当前,我市劳动力市场已经转型,从需要输出型转为需要进口型,民营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已经丧失。针对这种转型,需要进行政策调整,转变培训方向,改革户籍管理,改善农民工子女就学、住房、医疗和养老等条件,优化企业用工环境。同时,民营企业也面临用地难的问题。国家新的土地政策,加强了对土地利用的统一规划、严格管理,新土地政策使用地成本提高了2倍左右,尽管我市利用荒山荒坡争取了一些工业用地,但目前省级开发区工业土地指标已经用完,新区开发成本高,可用地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的进程。在新的环境下,需要加强土地使用权问题的研究和试点工作,调整优化结构,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四)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虽然得到明显的改善,但同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是办事效率虽高于中部平均水平却大大低于东部先进水平,据调查反映,东部以杭州市为例,民营企业同政府官员打交道的时间只需三天,因而杭州市被誉为最具有竞争力的城市,而中部地区则需要三个月左右,在宁国需要四十多天,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办事效率。二是物流环境差于周边。我市铁路站级太低,水运条件差,过境高速公路还在争取之中,货运规费较高,企业物流成本高于周边地区,亟待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物流环境。三是企业负担较重。虽然我市在开发区范围内实行零规费,但仍对垂直部门的行政性、事业性收费缺乏调控,需要从省级下功夫清理和整顿。
(五)民营企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市民营企业整体素质逐年提高,但由于社会服务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制约,在部分集群化的产业内,部分企业之间有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了主导产业的整体利益;少数企业存在“小富即安”思想,缺乏自我创新和外向型发展的意识;还有极少数企业缺乏和谐和诚信的意识,对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安全卫生、财税金融等社会责任履行不够。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商会和企业共同努力,加强教育、引导和管理,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素质。
四、2007年民营经济发展趋势
2007年,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一年。宁国市十四次人代会确立了1234工作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即紧紧围绕“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奋力重返百强”这一主题,着力打造最佳投资地和最佳人居地,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大战役,扎实开展全民创业促进年、旅游经济推进年、撤县设市十周年庆典和效能建设推进年活动;2007年,预期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0亿元,增长18%以上,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增长16%以上。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必须继续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方针,可以预见,民营经济必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必将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的突破,必将为实现经济社会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在工业领域取得新突破。围绕“十一五”规划目标,在工业上推进“3311”工程,进一步加强省级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培育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材料、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集群,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力争新增民营企业300多家,其中新增规模企业30多家,亿元企业4至5家;力争引进企业和新开工项目达100家以上;力争科技贡献率提高1至2个百分点,新建省级研发中心2家以上,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0项以上。
(二)在新农村建设领域取得新突破。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在农业上推进“315”强龙工程,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反哺兴建特色基地,构筑“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区域,支援新农村建设。
(三)在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新突破。以撤县设市十周年庆典为契机,围绕扩容增靓的目标加快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领域。
(四)在旅游和服务业上取得新突破。围绕培育新的增长点,开展旅游经济推进年活动,完善商业规划,推行划行归市管理,引导民营经济成为旅游业和服务业的中坚力量。
(五)在环境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围绕打造最佳投资地和最佳人居地,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扎实开展全民创业促进年活动;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重视研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用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问题,力争全年新增贷款9亿元。
(六)在商会工作上取得新突破。围绕新一届工商联确立的“三大目标”,充分发挥工商联作为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团结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投身于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开展“以民引外”和“以商引商”、“百企连百村”以及“廉政文化进民企活动”,引导民营企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多做贡献。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