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今天是: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参政议政

2007年宁国市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来源: 最后更新:2010-05-04 17:11:19 作者: 浏览:4064次

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1.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1414元,比上年增加3737元;完成财政收入10.2亿元,人均财政收入2679;城镇居民年均工资25018,农民人均纯收入5635;二产业增加值40.52,其中工业增加值34.17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4.9:49.7:35.4

宁国经济之所以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得益于民营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呈现出:规模进一步壮大,主导作用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的发展态势。2007年,全市个体工商户11483户,私营企业1573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和亿元企业分别为167家和23家。据统计,民营经济创造了80%的地方国内生产总、82%的工业增加值、90%的社会销售总额、735的税收和100%的出口总值。同时,民营企业在提供社会就业岗位、参与社会事业发展和支援新农村建设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我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主要做法

(一)解放思想,抢抓民营经济发展机遇

党的十七大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两个平等”的光辉思想,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多年来,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坚持中部崛起和东向发展,坚持“一主两翼”成为我市重要的三条经济工作方针。

我市顺应民营经济发展的趋势,抢抓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政策机遇,确立了民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我市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抢抓中部崛起和东向发展的战略机遇,承东接西,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多领域里参与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

我市顺应产业调整的难得机遇,完善“一主两翼”的产业发展思路,建立三大工作指挥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型工业化、社会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多年来,我市加快构建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的河港工业区,以青龙湾生态旅游度假区、板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区域的西部生态旅游区和河千工业经济带的“两区一带”发展格局,着力打造面向苏浙沪地区的工业协作配套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生态旅游后花园,全市80%的民营企业担负着苏浙沪地区产业龙头的配套角色,80%的农特产品销往苏浙沪市场,构建了橡胶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复合肥、塑料包装制品和农林产品加工等六大民营产业基地,培育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民营工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和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省内外打响了民营品牌。

(二)完善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为贯彻执行国务院“非公36条”,我市成立了高规格的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民营经济发展推进机制,制定了民营经济发展规划,把发展民营经济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市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的决定》以及产业配套政策,放活民营投资领域,努力激活各类创业资源,形成全民创业的浓烈氛围。目前,我市全人口创业率达3.5%。开展系列推进活动。我市先后开展了“民营经济发展年”、“民营经济发展提高年”和“全民创业促进年”等系列活动,开展了市直机关服务效能建设活动,着力打造“诚信宁国”和“平安宁国”,在全省率先建立一站式的行政服务中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三优”(优化环境、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的发展环境。我市先后获得“中国浙商最佳投资地”和“安徽省浙商最佳服务城市”等荣誉称号。

(三)构筑载体,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我市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提升民营经济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促进区域特色形成的重要载体,不断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初步形成了以省级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乡镇工业集中区为基础、特色园区为补充的民营经济载体网络。我市克服开发区体制上的障碍和用地以及资金等多方面的瓶颈制约,出台了《关于加快省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决定》,成立了高规格的开发区和园区建设指挥部,举全市之力,组织实施开发区建设大会战,累计投入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亿元,开发区和乡镇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目前,入区企业  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实现的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市的  %  %,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高地。宁国开发区相继荣获“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园区”和“2007年浙商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等光荣称号。

(四)多管齐下,破解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难题

     针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状况,市委、市政府不断完善政银企协调联动的融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一是发挥银行主渠道作用,做强“信贷融资”。我市作为全省唯一的县级金融安全区,致力于打造“诚信宁国”,奠定了良好的信贷融资环境。2007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6.3亿元和59.4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95倍和2.69,体现了信贷投入的最大化。

二是扩大直接融资,强力推进“上市工程”。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企业扩大直接融资,把推进企业上市作为拓宽企业融资的重要环节来抓。成立了高规格的上市工作委员会,出台了相关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围绕“改制储备一批,辅导申报一批,上市发行一批”的总体思路,选择30家重点企业进行培训,确立11家企业为上市后备企业。目前,我市共有3家上市企业,其中民营企业2家。

三是内引外联,实施“股权融资”和“项目融资”。开展“以民引外”,鼓励民营企业与国内外行业龙头合资合作,借船出海。今年,我市共有4家民企与强手合作,引进资金2亿多元。开展“以商引商”,近五年,累计引进市外资金82.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8亿美元。

四是上争下引,争取“政策融资”和“民间融资”。近年来,我市积极抓住政策机遇,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对上争取扶持资金14亿元。同时,积极创新民间融资方式,培育民间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各种家民合作基金组织,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

    (五)鼓励创新,提高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为提高民营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我市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引导企业加快研发中心建设,构建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的技术创新机制,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企业、品牌生产企业和一批与外资企业、国内大企业紧密协作的配套企业。同时,切实引导民营企业树立名牌意识,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出口商品”的民营企业,政府实施专项资金奖励。目前,全市现有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 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目前,我市民营企业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企业分别为25家和48家,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产品2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分别为16个和22个。

(六)加大培养,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近年来,我市把民营企业家培养纳入全市企业干部培养计划,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针对性的市场理论培训、企业管理培训和技术培训。近年来,市委组织部、党校和工商联联合举办企业家培训主题班,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依托浙江大学、浙江省委党校等先进教学资源,开办EMBA培训班,邀请知名经济学家和成功企业家共培训企业家200多人次。我市连续多年开展“宁国发展功勋”和“荣誉市民”评选活动,加强典型引导,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同时,注重以商会为平台,本着对民营企业家“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工作方针,引导民营企业家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争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目前,全市民营企业家中有110余 人担任了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10人荣获国家和省级以上表彰,11人荣获市委、政府“发展功勋”奖,一大批民营企业家正健康成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是发展不足,总量相对偏小

由于受人口和信贷资源的制约,总体上来说,同发达地区县市相比,民营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民营企业总量和规模企业数量仅相当于浙江同类县市的1/3左右。根据宁国实际,我市将坚持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和加大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到十一五未,力争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九成以上,顺利完成民营工业的“3311”工程,即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30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50亿元企业1家,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

    二是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

尽管我市融资环境不断改善,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但仍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尤其是新发展的民营企业很难进入银行的门槛,直接融资条件也不具备,只能依赖高利贷等民间融资,加重了融资成本和风险,严重地制约了企业发展。为此,我市将进一步整合信贷资源、政策资源和民间资源,创新投融资体制,力争在扩大企业直接融资和搞活民间资本上取得新的突破。

三是新的发展“瓶颈”日益显现

当前,我市劳动力市场已经转型,从输出型转为进口型,非公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的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同时,新土地政策使用地成本提高了数倍,民营企业用地难问题日渐突出。

面对用工难的问题,我市要及时调整政策,改革户籍管理,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培育劳动力市场,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构建和谐的用工环境。同时,抓住我省农村集体土地试点改革的机遇,用活农村集体土地,通过政策引导,盘活土地存量,节约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为民营经济的发展留存发展空间。

四是物流环境有得待进一步改善

尽管我市城乡道路大为改善,但同周边相比,由于铁路站级偏低,暂无高速公路无过境,也无水运之便利,物流环境与我市所处的经济实力实不相称,给民营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带来很大的阻碍。为此,必须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的进程,改善铁路运输条件,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切实改变物流相对落后的状况。

    四是民营企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市民营企业整体素质逐年提高,但少数企业家仍存在“小富即安”思想,缺乏自我创新和外向型发展的意识;极少数企业缺乏和谐诚信的意识,对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安全卫生、财税金融等社会责任履行不够。为此,政府、商会和工青妇等组织要紧密配合,加强引导和教育,提高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