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今天是: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会员风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员风采 / 企业人物

李谢恩:土里能够长出金子

来源: 最后更新:2010-04-01 09:20:10 作者: 浏览:47624次

    题记:为了圆上那个梦/你赌上一辈子的情/历经艰辛不回头/老牛拉套劲儿不松/青丝变白发/改不了心中的爱/条条皱纹记下了/苦辣酸甜的风雨行程……--《刘老根》片尾曲

  2002年,电视剧《刘老根》在全国热播。当很多人沉浸在剧情的波折迂回中,宁国罗溪村农民李谢恩却在里面看出了"门道":何不在自己的苗木基地建木屋别墅发展生态旅游呢?

  一个突发奇想,昔日皖东南地区的"一片青山,一湖死水"成为了如今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四星级旅游饭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宁国恩龙世界木屋村。

  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到安徽农民旅游企业家第一人,用老李的话来说:一切源于贫困。但他始终坚信:土里能够长出金子。

  土里真的长出了"金子"

  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李谢恩对贫困有着深刻的体会。守着"一亩三分地",靠种植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虽然不至于食不裹腹,衣不蔽体,但生活温饱绝对是一个奢望。

  "土里长不出金子",这是祖祖辈辈种田得出的一个结论。土里真的长不出金子吗?高考以两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的李谢恩陷入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我就是要看看土里能不能长出金子来?!

  上世纪80年代初,外出打工的机会还是不多的。家庭贫困的现状让他复读考大学跳出农门显然是不可能的,唯一的选择便是待在农村寻找机会,年少的心坚守着唯一的信念:土里是能够长出金子的!

  他深知,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进不了大学的校门,他便订阅报纸杂志,啃读农林业类专业书籍,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大胆尝试走养殖道路以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他养过黄鳝、长毛兔……但都不尽人意,终因经验不足而屡次失败。

  "祖祖辈辈印证的结果或许是真理",在无数次失败后,李谢恩开始对"土里能够长出金子"的信念动摇了。但是,他还是说服了自己: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

  "养殖梦"破灭后,他主动找到同村的一个乡林业员,试图从那里找到一条出路。当得知乡林业站有育苗任务,每育一亩苗可挣一千元时,他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兴奋不已。

  就这样,他上路了,开始了自己育苗的历程。"机遇总是眷顾那些早做准备的人",凭着年轻的资本与干劲,他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初次尝到林业种植带来的甜头,并坚信:土里是能够长出金子的!

  儿时梦想促使他不断"折腾"

  经过实践的洗礼,他积累总结了大量苗木种植的经验,从事苗木种植已完全能够使他摆脱贫困,走上致富。

  然而,这时候他并不满足于育苗本身带来的收益,而是主动创造机会,抓住每一个时机,以求让个人的生存空间有更大的突破。

  从1983年到1994年的十余年间,他先后做过大队电工、村团支书兼文书、乡农工商工贸公司经理、乡林业员、乡林业站站长。1994年,正当李谢恩荣任林业站长的时候,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职回乡,开发荒山。

  频繁的转换角色,以至于好多村民不理解地骂他"不务正业",而在别人看来是"瞎折腾"的行为,他却认为是一次次地"升华",他要用自己掌握的林业科技知识和实践经验建设一个示范园,在这里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引领农民走向致富之路。这时候,他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如果不是当初的"瞎折腾",或许到现在他也不可能找到最终的归宿。而这中间,有两个戏曲性的小插曲成为了他人生的两个转折点。

  其一是在任村文书的时候,他发现当时农村建房普遍需要砖瓦,预知办窑厂很有前途,提出以林场为抵押到信用社贷款办窑厂,这是他人生路上第一次办企业,也是他个人思路的第一次付诸行动并且获得认可。

  再一个就是在当上林业员的时候,他踏遍了宁国的山山水水,并到过江浙一些地方,看到那里山区的自然条件并不比宁国好,但农民的收入及生活状况却比宁国好得多。他认为,宁国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却因长期以来的粗放经营,效益十分低下,合理利用山区优势资源发家致富绝对是一条路子。

  这些,为他创造"恩龙模式"做了厚实的铺垫。

  "恩龙模式"带领农民致富

  1994年,李谢恩承包了罗溪的33亩苗圃从事苗木花卉生产,头一年,大面积的苗木没卖出去。很多人不理解,而倔强的他,认准了的事情,任何人也改变不了。之后,他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逐步兼并罗溪、双龙及河沥三家苗圃,组建成宁国市苗圃,扩大林木种苗基地开发建设,获得巨大成功。

  在经营苗圃的时候,他并没有局限于经营本身,而是一边经营,一边摸索,一边创新。

  1995年,李谢恩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以"土地反租倒包"的方式,按每亩600斤粮食作为农田租金反租过来,由公司提供种苗、技术、资金,统一规划运作,再发包给农户从事生产。

  1997年,对特色林果和生态旅游用地采取"投山入股"的模式,把农民的山场组合起来进行综合开发,收益分成,农户得10%,村委会得5%,公司得85%。他以这种方式承包了双溪村的千余亩荒山,开发附加值高、收益期长的林果产业,让公司、农户均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土地反租倒包"、"投山入股"在当地农民中引起了极强的反响。有媒体将之称为"恩龙模式"。

  "恩龙模式",让农民在自己入股的土地上劳动,既可得到较高的劳务工资,又能在收益时参与分红,还能学到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实现了公司、农户双赢,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就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问题,使入股农户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8年,李谢恩将目光投向罗溪村和潘村荒废了30多年的600亩三角洲荒滩。他提出租用这片荒地搞综合开发,拿出收益的15%分给老百姓的设想,得到了上级的支持。一年之后,这个原生长着一人多高杂草的荒滩,变成了四季如春、馨香四溢的银杏经济林生产基地。

  致富后的李谢恩不忘乡亲,用"恩龙模式"带领农民摆脱贫困。

  李谢恩--单从名字上便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感恩的人,现实中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小时候,我常梦见自己在村后的山上领着乡亲们挖走'穷'根,种上了漫山遍野的摇钱树",儿时的梦始终伴随着他的成长。小时候,他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随着外公外婆年龄的增大,做不动农活了,日子也就更难过了。那时候的农忙双抢季节,由于他家人手少劳力不济,总是靠周围邻居帮着才能做完农活。这个情景一方面让他对村民们之间互帮互助的质朴感情心怀感激与留恋,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促使他下决心在土地上做出新文章,帮助农民们脱贫致富。

  《刘老根》给了他办木屋村的灵感

  2002年,电视剧《刘老根》在全国热播。当很多人沉浸在剧情的波折迂回中,李谢恩却在里面看出了"门道":何不在自己的苗木基地中建木屋别墅发展生态旅游呢?富有敏锐思想和战略眼光的李谢恩,把目光延伸到一个全新的领域--生态旅游。

  当时,李谢恩的千亩银杏园已成规模,然而苗木市场并不景气。看到电视连续剧中的农民刘老根利用天然的旅游资源办起了龙泉山庄、发展农村旅游的故事,善于动脑筋的他,结合自己在外地考察的观感,深思熟虑,并取得多方支持后,决定在双溪村的深山里面建一系列小木屋,由木屋别墅带动生态旅游。

  刚开始,由于缺乏资金,缺少设计费用,他自己带人出去"偷"学别人的设计,然后在改进的基础上,一个屋子一个屋子地建起来。建木屋前,有人说你是异想天开,木屋建成后又有人说,深山里面有谁来住啊?!然而,他硬是克服一道道困难,让一座座风景独特的小木屋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并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木屋村建成后,他带领员工不断地完善与构想,让木屋村景观从最初的单一走向繁复,让来此度假的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此后,他采取与旅行社合作、与长三角旅游景点对接的方式,把世界木屋村向全国人民推介,越来越多的游客对这里赞不绝口。2006年3月28日,木屋村景区4A挂牌;2008年的8月18日,木屋村酒店又挂牌四星,"双四"目标成功实现。

  当几十幢小木屋别致地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当如梦如幻的乐曲在青石路边回荡,当一座座民族风情园"异军突起",当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四星级旅游饭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为皖东南人的骄傲时,谁会想到这里曾经只是一片青山,一湖死水。这就是李谢恩把"梦想"变成"现实"的本领。

  2007年4月,赵本山来到宣城,专程造访了李谢恩。他看到美丽的恩龙山庄后,竖起大拇指对李谢恩说:"好一个恩龙山庄啊!与俺'刘老根'的龙泉山庄不相上下啊!"

  要在山窝里建一个"地球村"

  当木屋村成功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之后,李谢恩并没有停止自己创新的步伐与观念,他在思考着如何来一次更大的突破。

  他认为,旅游是个朝阳产业,在中国未来几十年乃至百余年会一直长盛不衰。而宁国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其本身资源优势与一些大的风景区相比并不突出,在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国,发展旅游并保持不衰,必须有更高的目标,更深邃的目光。

  为此,他结合城市绿化需要,计划5年内在港口太平一带培植出全国最大的万亩珍稀树种园,利用荒山坡地培植大树,采取特殊技术让树木迅速成长,最终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亚热带森林景观,此项工程已经开始动工;而对世界木屋村,他的目标是在现有基础上,建成人类理想的生态家园,形成第一个以木屋为载体,聚会世界多元文化的"地球村",目前此项工程已规划完毕,动工在即。然而,他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学习的热情从未减少过。

  在不断学习中打开思路

  "人需要学习,需要不断地学习",从一个农民摇身成为恩龙"掌门人",李谢恩说不断的学习让他打开了思路,成就了今天。

  在李谢恩的办公场所、车上、床头堆满了书籍、资料。这些必需品,一方面成为他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又源源不断地补充着他的思绪。

  最初的学习很简单,也许就是掌握一些基本技术、一些信息。他说,当年搞林业时,在学习过程中,他曾经把一本书完整地背下来,而后来,随着个人的成长,学习的宽度与深度也在不断拓展:有日常工作中的学习,如一些行业动态,一些理论依据,一些相关信息;还有定期的高端学习,每年都要参加清华培训班,这种学习,让他不断地总结经验与得失,并让自己的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除了个人的学习,他要求团队养成学习习惯。他的宗旨是,如果你进来不够合格,学习后,我们一定让你变得成熟而优秀。如今,在恩龙集团里,学习蔚然成风,在学习中形成的锐意进取、创新求变的团队精神已成态势。

  李谢恩说:"这些年每一步中都克服了大量的困难,在学习中提高自己,最终凭借一股不服输的顽强拼搏劲而挺了过来,事实证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敢去想,敢去做,'土里是能够长出金子来的'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