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2月06日 星期四
今天是:2025年02月06日 星期四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宁国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来源: 最后更新:2009-07-02 15:29:26 作者: 浏览:1901次

宁国地处皖东南,东邻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个县市,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市)之一,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全市辖13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8万,总面积2487平方公里。1997年撤县设市。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宣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牢固确立工业主导地位,加快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步伐,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在全省县市中位居前列。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8.4亿元,增长14 %;财政收入12.5亿元,增长22.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00元,增长19%。在中国社科院和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组织的实践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考评中,宁国进入了“2008年度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行列。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注重并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调整完善发展思路,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2000年以来,我们根据宣城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趋势,抢抓发达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历史机遇,认真落实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发展战略,加快三化进程(二元结构一元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社会生活文明化),实施四个集聚(工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土地向规模经营者集聚),培植壮大六大基地(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材料、水泥、化肥、电子元器件、塑料包装基地),着力打造面向苏浙沪地区的工业协作配套基地、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生态旅游度假的后花园,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由行政板块向区域板块转化,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20056月,全省加快与苏浙毗邻地区发展座谈会在我市召开以后,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决策部署,在2006年召开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及后来历次召开的市委全委会议上,我们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不断调整完善发展思路,把宁国发展放在全省、全国这个大坐标中去思考,把全省率先小康,构建和谐宁国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并将重点项目及园区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贯穿十一五发展的三大战役,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创新活市、和谐兴市四大战略,着力打造最佳人居地、最佳投资地,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全面小康型、生态园林式的中等工业城市。围绕这一目标,我们着力构筑融资、环境两大平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民生工程和文明创建工作,强力推进三大战役,以此促进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确保全省率先小康,构建和谐宁国目标的实现。

第二,坚持工业主导,加快重点项目及园区建设,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我们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全市最强音,以重点项目及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营造合力兴工的浓厚氛围。一是着力推进园区载体建设。自2005年组织实施开发区建设大会战以来,我市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10亿元,省级开发区南山园区建成区面积由起步之初的1.37平方公里拓展到10平方公里,区内企业达到45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6家。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构建一区三园发展格局的要求,利用国有林场荒坡地,规划启动了省级开发区河沥溪园区和港口园区,河沥溪园区主干道路框架已经拉开,区内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逐步完善。港口园区规划已经编制,发展态势良好。同时,为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乡镇工业的载体功能,我市出台了《关于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与发展的意见》,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的资金重点鼓励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以省级开发区为龙头、乡镇工业集中区相配套、特色工业小区为补充的工业布局,工业承载能力显著增强。2008年,省级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完成增加值36.1亿元,实现利税12.5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的92%93%。宁国开发区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园区浙商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和“全国十大诚信开发区”。二是大力培植主导产业。我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材料、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集群,矿业建材、塑料包装、医药化工、食品加工、木竹制品五大优势产业和机械制造、纺织服饰等潜力增长性产业。我们立足这一产业基础优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组织实施了“3311”工程(即到十一五末,规模以上企业达300家,其中亿元企业30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50亿元企业1家),重点培育60亿元汽车橡胶零部件、40亿元耐磨材料、30亿元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中国汽车橡胶零部件生产基地中国耐磨铸件之都中国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目前,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已达233家,其中亿元企业26家,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70%以上。三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我们始终坚持“抓发展首先就要抓项目”的观念,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目标化、目标任务责任化的要求,健全了领导挂钩、协调服务、动态跟踪的项目建设机制,强力推进了中鼎公司扩建、飞达工业园、凤形工业园等一批事关宁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2008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增长32%,其中工业投资44.8亿元,增长25.3%。特别是去年金融危机以来,我们按照项目工作“三看”的要求,全力以赴抢上项目增后劲。向下看,加大事关民生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向上看,超前谋划编制了185个项目,筛选了121个项目上报省有关部门,争取新增中央预算内资金2650余万元。2008年新增省“861项目16个,总数达到21个。向东看,瞄准苏浙沪产业转移的契机,筛选论证、整合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寻求对外合作。今年,我们将以开展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为抓手,力争储备亿元项目100个以上,10亿元项目30个以上,50亿元以上项目3-5个,以项目的大建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四是注重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投资1500万元组建了科技孵化中心,实行了三优先激励政策(对高新企业和项目优先安排用地、科技经费和资金担保),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促进重点技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全市现有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0%的规模企业与省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80%的企业均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技术装备水平努力保持在行业先进水平。全市拥有1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和22个省级名牌产品。金融危机凸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今年,我们将设立500万元新产品研发奖励资金,鼓励企业开发和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这次金融危机倒逼自己脱胎换骨,实现转型升级。

第三,坚持富民优先,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统筹城乡发展能力。近年来,我们立足山区特点,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生态优越的优势,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新机制,走出一条符合宁国实际的新农村之路。一是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以商业理念经营农业,确立了优粮扩经,加快发展畜牧业,突出发展林业经济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即基地建设规模化、区域经济特色化、主导产业集群化、农特产品标准化和市场营销品牌化。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以1号文件形式出台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文件,制定了山核桃、竹业、茶叶、畜禽养殖和花卉苗木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强力推进产业化提升工程。几年来,累计兑现农业产业化奖励资金500余万元。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连续三轮位居全省县市首位,并跻身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行列。2008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1.7亿元,增长6%二是着力推进农民合作组织化。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4个,成员家庭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市场建设与开拓,全市已建成面向发达地区的早笋、山核桃、茶叶、木竹等各类专业市场12个,农产品商品率达85%以上,直接进入苏浙沪市场达50%以上,农特产品销售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75%以上。三是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示范化。2005年开始,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生态村建设。在此基础上,按照示范引导、整体推进的原则,实施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选择一批镇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实行统一规划、连片改造和配套建设。目前,已投入400多万元开展了沼气入户、改水改厕等工程建设,投入9000多万元开展了村村通水泥路试点工作。从去年起,我市又在没有省补助的情况下,再筹集9000多万元的资金,全面启动村村通延伸工程,推进村村通工程向人口集聚的自然村延伸。开展了心系故里,共建家园新农村建设主题活动,通过机关联村、党员联户、村企接对的形式,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新机制。今年,我们将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丰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把示范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积极探索经营新农村之路。四是着力推进农村投入多元化。2005年,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市。我们以此为契机,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入手,进一步确立乡镇发展定位,完善三农服务体系,加快集镇建设步伐,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明确规定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重点用于乡镇,扩大农村公共财政的覆盖面,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在去年开始实施的第五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我市每年对乡镇基层的补助达3500多万元,比上一轮增加1500多万元,增长75%。目前,我市各项社会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计生、教育、卫生、民政等各项工作步入全省、全国先进行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6%以上。

第四,坚持内外结合,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和招商引资,切实增强加快发展后劲。我们以苏浙沪地区为重点,以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地区分工与合作,强力推进东向发展,鼓励全民创业,加大有效投入,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加强招商引资。我们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一号工程,按照四个不受限制(招商引资工作不受时间限制、工作经费不受预算限制、工作人员不受编制限制、工作条件不受标准限制)的要求,组建了工业、农业、旅游等专业招商小分队和开发区、发改委、招商局综合招商小分队,实行综合招商与专业招商、自主招商与代理招商、节会招商与上门招商相结合,突出招大引强,实现了自主招商的历史性突破。2008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4011万美元,引进省外资金44亿元。二是注重拓展融资渠道。注重发挥商业银行的投入主渠道作用,出台了《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奖励办法》,成为安徽省唯一的县级金融安全区。同时,加强了与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对接,在全省县市级率先实现了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合作,开展了出口型中小企业贷款试点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已获得了国家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