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今天是: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冲破樊篱后的领跑

来源: 最后更新:2008-11-11 15:44:55 作者: 浏览:2372次

  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平地惊雷响彻神州大地,中华民族开始气势恢宏的伟大变革。地处皖南山区的宁国,得风气之先,兼山水之利,艰苦创业,勇于超越,迅速从安徽省典型山区贫困县一跃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多年位居全省县市首位的“安徽第一县(市)”,成就了令人瞩目的“宁国奇迹”。

  30年来,宁国人民积极投身解放思想的大潮,靠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演绎出了一部多姿多彩的解放思想实践话剧,推动宁国由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为现代工业城市,经济社会发生了亘古未有的沧桑巨变。

  30年来,宁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化快速推进,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几组数据可以说明一切,30年来宁国的GDP、财政收入、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68倍、116倍、44倍、55倍。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宁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30年,是宁国形象变化最大的30年,是宁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宣城市委常委、宁国市委书记黄东升说:“纵观宁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奋斗历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解放思想是先导,改革开放是动力,科学发展是要求,加快崛起是目的,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通过更大力度的解放思想和更深层次的转变观念,才能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路谋划发展,才能够清除发展中的积习障碍,才能够革除发展中的体制、机制弊端,才能够开启新境界,闯出新天地。这是实现全省率先小康、构建和谐宁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振臂一呼:三十年崛起三代民营企业家

  “早在30年前,当时的县委书记就用一把火,点燃了宁国解放思想的火炬!”黄东升的一席话,把我们带到了30年前的宁国,那是一个宁国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

  1979年,江苏人夏鼎湖辗转宁国,担任了宁国县液压密封件厂的厂长。刚刚走马上任的他遇到的是全国许多工厂厂长们都面临的现实;纪律松弛,劳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奖金平均分……分配上的“大锅饭”,严重地挫伤了液压密封件厂工人们的积极性。

  夏鼎湖大胆实行工资和用人制度改革,并向平均主义的奖金制度开刀!仅仅3年时间就创造了近200万利润,成为当年引领中国企业改革的风云人物。

  夏鼎湖的改革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轩然大波,随后被扣上“莫须有”罪名。

  这个宁国的“外乡人”四面楚歌,这朵改革的小花在风雨中飘摇。时任县委书记挺身而出、振臂一呼:“一个微不足道的乡办小厂,在全国同行业中,生产出第一流的产品,创造了第一流的经济效益。在当前的大转变时期,我们多么需要这样的改革家啊!”他向省委汇报情况,向媒体推荐宣传,全力帮助、支持夏鼎湖。

  1984年4月7日,《安徽日报》发表社论《希望出现更多的夏鼎湖式的改革家》指出,“夏鼎湖同志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做法,不仅对乡镇企业改革提供了经验,而且对城市经济改革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一切企业干部都要提高对改革的重大意义的认识,认真研究经济发展规律,做改革的实践者和促进派。我们热切地希望出现更多的夏鼎湖式的改革家,出现更多的宁国县液压密封件厂式的企业,以全面振兴我省经济,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1984年5月2日,宁国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带着厚厚一沓材料,来到液压密封件厂。当着全厂干部、职工的面,将这些材料投入火中,烧成灰烬。这沓被烧毁的材料,就是所谓的夏鼎湖的“罪状”。

  这把燃烧的火,烧毁了改革道路上的荆棘坷绊;

  这把燃烧的火,照亮了夏鼎湖的心,成为宁国保护企业家的破冰之举!

  县委、政府同时发出通知,号召全县人民学习夏鼎湖的改革创新精神!

  保护了一个夏鼎湖,就是保护了企业家群体,就是保护了加快企业发展的优良环境。此后,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制定了一系列保护企业,保护企业家的政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宁国没有出现过企业家“中箭落马”现象。

  夏鼎湖、陈宗明、金国清、周夏耘、唐新国等一大批企业家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逐步成长为高素质的第一代企业家群体。他们的成功也带动和孕育了杨志成、陈晓、毛传平、吴启有、李谢恩等一批具有开放意识的第二代企业家群体。近年来,随着我市大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全民创业政策的实施,在全社会形成了“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百姓创家业”的全民创业氛围,夏迎松、唐健、周晖、包德宝等第三代青年企业家又相继亮相登台,在全市初步构建了“老、中、青”三代宝塔式的企业家群体,成为强有力的“地方经济增长机器。”他们及其团队先后开发名、优、特、新产品百余项,60多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市奖,250项产品通过国际著名公司质量认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和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级名牌20个。

  如今,“爱护能人就是促进发展,折腾能人就是妨碍发展,刁难能人就是破坏发展”的观念,在全市已经牢固树立起来,同时形成了“四重四看四不唯”的原则,即重水平看实绩不唯文凭、重表现看贡献不唯身份、重开拓看精神不唯年龄、重长处看主流不唯过失。此外,宁国每年都进行“宁国发展功勋”和“宁国荣誉市民”评选活动,先后有近百位优秀民营企业家当选全国、安徽省、宣城和我市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加快一拍:改革掘起活力之源

  整个80年代,宁国的乡镇企业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异军突起。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宁国提出了“学赶桐庐”的发展目标,创造出了安徽的“深圳速度”。到1994年,已跻身全国百强县,至今仍是安徽省的绝唱。而在1996年,宁国经济却遭遇重创,亚洲金融风暴席卷,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更使得高速增长下粗放经营的种种弊端暴露得更早、更快,原有1300多家乡镇企业包括半停产状态的仅余下800多家,且绝大部分企业有产值无效益,负债累累,濒临绝地。在突围过程中,宁国深刻认识到:工业是宁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脊梁”,要“触底反弹”,救活企业,就必须立即改制!即从培育市场主体抓起,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全面改革。

  2000年3月,我市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果断实施“三个到位”改革,即“国有集体资产退到位,职工身份改到位,配套改革推到位”,积极探索多种企业改革形式,采取扶持壮大一批、挂靠联合一批、租赁出售一批、平稳破产一批的办法,强力推进企业改革,以股份制和民营化重塑微观主体。短短一年间,全市160多家企业破产完毕,平均不到2.3天就理结一家,其力度、速度可见一斑。动手较早的宁国,很快将全市千余家企业全部改到位,比全省大部分县市快了两到三年。目前,宁国已经没有一家国有或集体企业,全市1500多家充满生机的民营企业,有近80%是由原来的乡企改制发展而来的。这批“民企”的年销售总收入雄居全市工业销售总收入的80%以上。

  企业改革远非宁国改革的全部。乡镇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是宁国改革的另一笔浓墨重彩。该市将现有乡镇公务员编制压缩10%,逐步建立“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将全市行政区划调整为13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全市行政村合并为100个左右;将市直党政机构精简了20个,党政机关编制精简了170名,简幅均在25%以上。

  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的旧貌,到如今一条条宽敞整洁的大道纵横交错,“八纵八横”城市路网新格局的形成;从80年代编制县城总体规划到2000年提出“经营城市”战略,上百亿的宁国城市基础建设投资堪称大手笔;从宁川西路的拆迁改造,再到如今的宁国大道、滨河长廊、世纪广场,宁国的城市名片不断刷新……许多外地人由衷感叹:改革开放30年,宁国城市变大了,变高了,变得美丽了。

  在实施城镇化战略中,我市按照“谁利用谁付款,谁占有谁出资”的原则,通过“产权置换,有偿经营”方式出让城市公共产品的经营权和部分产权,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提供了资金来源。为了引入资金,市委市政府主动退出市中心的“黄金地带”,出卖给投资者进行商业开发。此举成为宁国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的重要“推手”。“以城建城,以城兴城,滚动发展”,城市建设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城市框架迅速拉开,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区面积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2平方公里拓展到目前的15.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过去的2万人增加到现在的近15万人。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改革,为宁国城乡一体、块状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使宁国先人一步抢占先机,也使宁国发展更加健康快速可持续、更加全面和谐,形成良性循环。

抢先一步:融入中的变奏交响曲

  与我市毗邻的苏浙沪地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发展意识最浓烈的地区之一。

  2000年,宁国决策层再次表现出他们解放思想、观念突围的魅力与能力!

  当年7月,宁国在安徽省率先提出:坚定不移地把宁国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发展圈。在实施“融入”战略中,宁国善于和勇于担当配角,提出了打造“两个基地、一个花园”,即把宁国建成面向苏浙沪发达地区的工业协作配套基地、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生态旅游度假的“后花园”。宁国敢于以自己的优势企业、优势项目与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发展,从而使自身的工业经济主体地位迅速提升。全市80%的企业担负了苏浙沪区域龙头企业的配套角色,汇聚了60多亿元的工业资产规模,形成了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球、电容器、水泥、化肥和塑料包装等6大支柱行业。在宁国,没有一条整车生产线,却拥有全国汽车橡胶密封件近30%的份额;没有一条家用电器终端生产线,却拥有全国电子元器件近20%的份额。目前,全市80%的工业企业与苏浙沪地区的大企业、大集团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居全国水泥制造行业效益第一位的海螺集团宁国水泥厂年产优质水泥、熟料500万吨,年发电5700万千瓦时,“海螺牌”水泥先后被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杭州湾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云港核电站、上海磁悬浮列车等高新技术工程指定为专用水泥;中鼎股份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长期有博士在内的10余名高级技术专家从事科研开发。2004年,公司成功控股收购了韩国泰克和金亚两家公司,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橡胶零部件生产、出口基地。电子元器件龙头企业——安徽飞达集团经过13年打拼,综合实力已稳居中国电容器行业首位,其中CBB电容器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成。配套“配”出全国第一,成功实现了由“配角”向“主角”的转换。

  建设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也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成为全市响当当的“国”字号产业群。产业化经营水平连续四轮居全省各县市之首,跻身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行列。目前,该市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56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宣城市级龙头企业30家。山里仁公司以“公司+农户”的方式规模加工山核桃,连续5年翻了5个“跟头”,现在年产值在1个多亿,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山里仁瞄准像沃尔马、家乐福等国际大卖场,力争3到5年的时间使年产值达到10个亿。我市携着绿色农产品这张“名片”,正对具有数以千亿元消费空间的苏浙沪农产品市场大举进军。

  宁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发展之路,演绎出了一首从配角到主角的变奏交响曲。

领跑一路:科学发展铸就腾飞路

  2003年5月,省外某企业主动上门,希望在宁国建一座投资上亿元的焦化厂,没料到却遭到我市的婉拒。焦化厂会造成苯污染,排放大量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和烟尘,严重污染环境。面对上亿元的资金诱惑,宁国坚定地选择了保护生态,留住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诚可贵,绿水青山价更高。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市不单纯追求GDP指标,而是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优先考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走不以掠夺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追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近几年,宁国先后拒批了焦化厂、电镀厂、熟料厂等迈不过“环保门槛”的污染项目20余个,放弃了10余亿元的总投资额。与此同时,宁国注重招商选资,引进产业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的生产企业56家,并通过“零土地”招商,吸纳市内外资金10多亿元,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当部分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之时,宁国早已走上了环保优先、生态立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至此,宁国又先人一步,与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契合。

   “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宁国的自然特征。山是宁国的主体,是宁国的精华,18万公顷森林,不仅构筑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更为30万宁国农民筑起一座座金山银山,宁国全市竹林面积60余万亩,山核桃面积30余万亩,山核桃产业群、竹木产业群、畜禽产业群、花卉苗木产业群、茶叶产业群等绿色产业群迅速崛起。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产品名牌1个,省级名牌9个,44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9个农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

   如今,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绿阴化,已成为宁国的总体印象。全市构筑起覆盖城乡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森林覆盖率达74.24%,居全省前列。去年,我市在全省县市中率先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跻身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市和全国绿色小康县行列。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宁国高瞻远瞩,超前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有机统一,走出一条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之路,经济社会迈上了又好又快发展轨道。2007年,宁国又居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十强榜首,这是我市自2000年以来第7次名列安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第一!今年1-9月,我市实现财政收入9.02亿元,增长22.1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6.7亿元,增长16.1%。

  探寻宁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新华社曾刊发《“宁国奇迹”的背后是思维方式的创新》一文,文章指出:“宁国现象,是安徽的经济奇迹。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宁国人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创新’。”在宁国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良好发展态势之下,宁国经济正酝酿着一次更大的腾飞!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