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02日 星期六
今天是:2024年11月02日 星期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宁国市多措并举建设新农村

来源:安徽农网 最后更新:2007-08-21 19:57:26 作者: 浏览:1489次

  宁国地处皖东南,连接皖浙两省七县市,下辖8镇5乡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8万,总面积248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面积2097平方公里,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市,被誉为“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和“中国竹子之乡”。近年来,在省及宣城市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按照“东向发展”和“一主两翼”发展战略的要求,大力推进二元结构一元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社会生活文明化进程,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进步。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68亿元,财政收入8.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02元,取得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较早地开展了生态村创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油路进村、沼气入户、人畜饮水等建设,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我们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主要抓手,并与重点项目及园区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一并作为贯穿我市“十一五”发展的“三大战役”,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结合宁国实际,建立健全政策措施

  成立了新农村建设指挥分部,组建了经济发展、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农村综合改革5个工作组,设置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全市上下推进行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实施意见》、《宁国市新农村建设“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考核奖励办法(暂行)》、《宁国市“心系故里,共建家园”活动方案》、《宁国市新农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纲要》和《宁国市新农村建设补助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投入新农村建设,形成了财政投一点、村组出一点、受益群众拿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涉农资金倾斜一点、社会各界捐赠一点“六个一点”的投入机制。按照“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要求,2006年首批选择了经济基础较好、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2个镇、14个村作为试点,进行示范建设。在试点村、镇中,选择人口相对集中、基础条件较好的自然村率先突破,辐射带动整个村镇。2007年以“固点扩面”为主线,将试点范围增加到3个镇、22个村,并将试点工作由自然村向中心村、行政村延伸,由试点村向条件成熟的村延伸,由村庄整治为突破口向实现“二十字”总体要求延伸。

  二、广泛宣传发动,积极营造浓厚氛围

  新农村建设启动伊始,我市广泛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宣传月”活动,选派230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深入各乡村驻点宣传。印发2000余份《宣传手册》,开辟了新农村建设宣传专栏。组建“走进新农村青年艺术团”,深入乡村巡回演出。开展新农村建设知识有奖竞答活动,并组织获奖农民赴华西村参观考察。编发60期新农村建设《简报》,加强信息交流与经验推广工作。先后召开了全市农村工作暨新农村建设启动大会、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会、汇报会、现场观摩会、总结表彰会、总结部署会,及时发现总结推广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和经验,对2006年度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奖励,一次性兑现以奖代补资金107万元,在全市上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深入挖掘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通过宣传报道各地好的做法、成功的经验以及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让大家学有榜样、追有目标、赶有劲头,更加激发了人们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开展“心系故里,共建家园”活动。即“干部联户,结对帮扶”活动,要求市直和乡镇机关干部联系农户,指导并捐资帮助他们进行改厕;“部门进村,示范服务”活动,要求市直各部门都要联乡包村,结合部门工作职责为基层开展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或捐资捐物进行支援,或帮助协调有关项目。“百企联村,双赢发展”活动,积极组织民营企业与村结对共建新农村。根据企业的特点和意愿,就地支持附近的村开展村企共建新农村,或者支援家乡的村建设新农村。在五星公司等企业带动下,目前,全市已有40余家企业纷纷表示要参与新农村建设,村企共建,实行双赢,共谋发展。

  三、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我们始终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这一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不放。一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围绕我市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扩大基地规模。启动了“636”竹林丰产增效工程,建立了山核桃、毛元竹、早竹等科技兴林示范基地。稳定了6.5万亩茶叶、1.7万亩商品蔬菜生产,落实中药材种植面积1万余亩。家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扎实推进,产业规模优势进一步明显。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力推进“315”强龙工程,新增15家宣城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了扶持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18号文件兑现了2006年度产业化奖励资金113万元。开展了农业标准化推进年活动,组织10余名农业专家着手编制新农村建设试点乡村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农业标准的应用,开展了“三品”认证工作。三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出台了《宁国市鼓励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暂行办法》,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企业和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已有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了组建工作,还有5个农民专民合作社正在积极组建中。四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围绕国家支农政策,开展了农业科技项目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最大支持。组织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680余期,发放宣传资料11万份。此外,还对部分农村致富带头人进行了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培训。五是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开展各类就业培训,今年还举办了大型企业用工招聘会,达成用工意向近300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200人。

  四、加强村庄整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全面启动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开展以“三清三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重点治理了S104、S215及市乡主干道沿途村庄和城乡结合部。目前,已完成村村通水泥路近500公里,修建联组、联户水泥路近200公里,完成256公里路段的清理整治工作,新建垃圾中转站、填埋场和焚烧炉11处、垃圾池(箱)530余口,清理河道、沟渠约200公里,集中清除垃圾4300余吨。2006年解决2.3万余人安全饮水问题,今年计划解决3.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改厕3586座。建设沼气池4000余口,通过整治,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和卫生环境明显改善,并涌现出一批新农村建设亮点。

  五、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一是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市直相关单位到乡镇村集中开展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今年2月份邀请省文化厅、宣城市文化局为港口镇群众送去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结合“纪念新华书店成立七十周年”活动,市新华书店为仙霞镇农民文化宫赠送价值2000元的各类图书,并为6名贫困学生捐款3000元。结合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市环保局举办了大型“绿色家园”广场文艺晚会。我市与宣酒公司等联合开展了“走进新农村—百场电影下乡巡映”活动。二是全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共印发了2万多本“村村通”工程宣传手册,并张贴1万多张“致全市广大农民群众的一封信”,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正按照规划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三是积极引导农村妇女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市妇联及时部署,并向全市妇女发出了一封“巾帼创业倡议书”,各乡镇、街道妇联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了各级妇联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四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创评为载体,加强农村文明创建工作,开展“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为主体的美德在农家活动。五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宁国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制定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鼓励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同时,积极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定了高危行业参保的相关配套政策。

  六、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加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落实力度,不断规范“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党务公开、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农村党员学科技”、党员“双评”、党员中心户、乡村干部培训等基础性工作。继续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加速实施了“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在宣城市率先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学历培训计划,首批选拔了127名村(居)现任或后备干部参加培训。大力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电视上网”工程。大力推广党员中心户工作,选择了1100余户积极热心、乐于奉献的党员家庭作为当地“党员中心户”,通过开展公开承诺、设岗定责等活动,充分发挥他们政策理论宣传员、致富发展指导员、干部群众联络员、困难群众帮扶员、新农村建设示范员的作用。不断深化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全部建成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机构,并将全程代理服务向村延伸,在每个村都设立为民服务代理点,健全全程代理服务网络,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