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中日贸易依赖关系变化 中国获得出口木筷定价权

来源: 最后更新:2006-05-19 10:00:49 作者: 浏览:1444次
“中国禁止筷子出口日本”真相

  1.6亿美元的生意

  2006年5月13日,中国留学生周密在东京的“百元店”(所有商品都是100日元)里发现,原先一包“80双”的一次性筷子现在都变成了“50双”——中国筷子涨价了。

  不过在日本,筷子涨价却似乎不是“80”变成了“50”这么简单。

  在大阪,旗下拥有760家连锁店的“Marushe”酒店,近来“将店内的筷子全换成了塑料筷子”,还推出了“凡自己带筷子到该店吃饭的消费者将享受50日元的优惠”措施。

  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说,“Marushe”酒店此举的原因是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一次性木筷的生产限制,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价格因此上升了50%。

  “筷子荒”!日本媒体这样形容。其实,一个多月前的《日本经济新闻》就曾放出中国政府可能于2008年停止对日本出口一次性筷子的消息。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林野厅的统计,日本每年要消耗250亿双一次性筷子,其中有96%来自中国。

  而根据日本“割箸输入协会”的统计,过去两年,中国对日本一次性筷子的出口都保持在450万箱以上(每箱5000双)。而位列对日一次性筷子出口第二位的智利,2005年才刚刚超过5000箱。据说韩国也对日出口筷子,不过2005年只有4箱而已。

  每箱筷子25-70美元不等,中日的筷子贸易总值大约每年1.6亿美元。

  对日筷子出口并未减少

  媒体的报道让日本“割箸输入协会”事务局长福冈一郎也有点不知所措,他为此向中国相关机构求证,证实“中国政府未有此决定”。他告诉记者:“现在日本市场的木筷供应稳定。”

  不过,考虑到中国对日出口筷子的数量,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将停止对日本出口一次性筷子”的消息会吸引日本媒体争相报道了。

  “在我们的统计中,对日一次性筷子的出口量并没有减少。”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卫生筷分会副秘书长袁秉康对记者说。

  “最近几个月,每月都有三、四十万箱一次性木筷运去日本,和往年没有任何区别。”身兼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卫生筷分会木筷协调组理事长,同时又经营大连一家主要的对日木筷出口贸易公司的刘保国也这样说。在中国出口日本的一次性筷子中,80%以上是东北的木材加工企业生产的木筷,而大连就是这些筷子的主要出口基地。

  筷子价格大幅增加

  出口量没有变,变的是价格。

  2004年1月1日起,中国取消了对木制筷子13%的出口退税。去年6月28日,一次性筷子的系列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对一次性木筷、竹筷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水准定下了严格的标准。而今年4月1日起,国家再次出台政策,对一次性木筷征收5%的消费税。加上原材料价格上升,人力成本提高等因素,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如果按照原先的价格,那么生产一次性筷子基本上就没有利润可言了。”浙江竹制品协会会长郑承烈说。

  讨价还价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2005年11月间,在大连和厦门,中国“木筷协调组”与日本“割箸输入协会”两次会谈。

  “我们和日本主要谈的就是价格的问题。我们的设想是将中国到日本的一次性筷子的价钱提高50%,但我们也没有提出明确的涨价时间表。但是从去年底到现在,这个价格已经提高了30%。”袁秉康说。

  这一点在福冈一郎口中得到了证实。“去年11月10日在大连举办的会议决定从2005年12月1日开始提高30%的出口价格,同时预定从2006年3月1日开始再涨价20%。”他介绍说。

  事实上,中国一次性筷子的出口早先也引起日本方面的紧张。2001年8月,日本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3种农产品进行限制,中国也相应提高了从日本进口汽车零配件关税。之后不久,日本的一次性筷子生产企业就曾探讨过要发起对中国筷子“实施紧急进口限制措施”,要求中国“控制出口数量”或“提高对日出口价格”。

  不料,时隔4年零3个月之后,这两条措施却由中国商会主动提出,并付诸了实施。

  中日贸易依赖关系变化

  中日在筷子贸易上的角色转换颇能看到些中日贸易的影子。2006年5月,商务部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过去的11年里,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赖是一条向下的线,而日本对中国的贸易依赖则相反。

  报告撰写者、曾参与处理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说,在中国市场对日本经济重要性迅速蹿升的同时,日本市场对中国而言,重要性却在大幅下降。其实,这些年人们也能够直接看到,“日本作为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位次在下降”。

  福冈一郎坦率地承认,日本的确在讨论从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地区进口一次性筷子的可行性,但是“比较(一次性筷子的)品质、价格和稳定供给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比中国更适合的进口国”。

  不过,国际经贸是互惠互利的事,这一点在经典的经济理论中早已经得到充分论证。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本也没有谁依赖谁更多些的问题。

来源:《南方周末》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