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5年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

来源:皖政〔2005〕13号 最后更新:2005-06-06 15:33:03 作者: 浏览:3041次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人民政府2005年重点工作安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要求,扎实做好今年工作,高质量地完成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工作推进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做好各项常规工作的同时,进一步突出重点,把握关键,集中力量抓好一批牵动性、示范性的重点工作,推动全局工作有序展开。为此,省政府研究确定了8个方面32项重点工作,明确了各项重点工作的责任单位。各事项中列第一位的牵头责任单位,要根据重点工作中确定的目标要求,会同有关责任单位,尽快制订具体工作方案,报具体负责领导和参与领导审定后组织实施。重点工作涉及到的其他部门、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主动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对照相关任务,细化工作措施,认真组织落实。省政府将在年中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年底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三月一日


                       安徽省人民政府2005年重点工作安排

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全面落实、重点推进、务求实效的要求,研究提出8个方面32项重点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一、大力推进“861”行动计划
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认真组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完善规划管理机制、项目储备机制、服务协调机制、绩效考核机制,解决好项目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重点抓好马钢500万吨薄板带、海螺1550万吨水泥及熟料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建成或基本建成丰原集团燃料乙醇、江汽重型卡车、池州电厂等项目,推进煤化-盐化一体化、林纸一体化等项目前期工作。扩大项目生成源,力争新增储备项目投资规模1000亿元以上。全年安排续建、新开工和预备开工项目583个,建成或基本建成75个。年度计划投资943亿元,力争突破1000亿元,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2加快治淮工程建设
切实抓好项目报批、土地征用、资金落实、环境评估等工作,加快实施淮河干支流河道整治、重点堤防加固、大中型涵闸除险加固、行蓄洪区调整、沿淮洼地治理以及移民迁建等各类工程,确保完成投资40亿元以上,确保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实现提前一年竣工目标,全面完成灾后重建、汾泉河近期治理工程建设任务。
3加快通达工程建设
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135亿元,建成高速公路200公里以上,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500公里。确保庐铜、马芜、明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亳阜、曹明高速公路主体工程完工。全线开工合淮阜高速公路,新开工六黄潜、六叶、沿江铜陵段高速公路。积极推进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望江长江公路大桥以及郑楼至郭楼、阜阳至新蔡等一批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国省干线路网改造,二级公路竣工里程在2000公里以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开展村村通油路(水泥路)试点工作,完成10000公里农村公路改造任务。加速推进水运建设,加快颖上船闸、蚌埠新港、安庆集装箱码头建设,力争开工建设芜申运河等水运重点项目。全面加快合宁、合武、铜九铁路建设步伐。争取将安庆-马鞍山-南京城际铁路及安庆长江铁路大桥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抓紧完成合肥机场跑道改造、黄山机场老候机楼改造工程。
4加快“数字安徽”建设
建设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专网,实现1/3以上县与专网的联接,初步建成省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框架体系,建设党务内网省级平台。继续推进数字企业示范工程,推动机械、汽车、钢材、医药、盐业等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启动安徽电子口岸项目建设。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农网服务功能。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认证体系。
5加快“生态安徽”建设
推进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年底前,关闭淮河流域国家规定的落后制浆、造纸、酒精和淀粉生产线或企业。以提高“四率”为重点,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市场化运行,加强城市污水处理收费管理,收费标准达到每吨08元以上,到年底淮河治污工程投入运行比例达55%。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重点监控淮河流域50家工业企业排污大户,安装80套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装置。完成淮河流域10个市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确保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基本达到三类。继续推进巢湖流域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加快首批生态省建设示范基地建设,继续开展符合生态理念的工业、农业、资源保障、保障支持和人居环境基地的试点和评选工作,抓好“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创建工作。
6加快“信用安徽”建设
加强信用法制建设,出台并组织实施《安徽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发布管理办法》。通过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政务公开化建设、行政许可和行政程序的法制化等措施,继续推动政府信用建设,努力塑造信用政府形象。全面推进“十万企业信用工程”,实现省同业征信网络平台、全省1/3城市信用信息网络平台和省联合征信网络平台的互连互通,建成10万户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开通省企业联合征信信息发布查询系统。引导企业信用协会组织建设,推进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进一批重点企业信用风险内控体系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个人征信市场化运作模式,以信用消费、信用重点人群、大学生助学贷款和个体工商户为重点,推动建立全省联合征信个人信息数据库。
7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
推动“两山一湖”地区三市政府旅游合作协议的落实,加大太平湖、屯溪区等地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以及徽文化等文化观光产品开发,形成区域联动,构筑地区合力。加强与苏、浙、沪、京、川、粤等旅游精品线路的对接,培育若干条旅游热线。规范标准,强力推动,深化旅游强县和乡村旅游两项创建工作,首批培育15个旅游强县和树立20个“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启动实施“红色旅游”,抓好大别山和鲁苏皖两个红色旅游区规划编制工作,做好相关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改善红色旅游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形成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二、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8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围绕10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实施“121强龙工程”,重点扶持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力争培育2—3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加强粮食稳产增产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粮油深加工。重点扶持畜牧业中规模较大、牵动力较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推动畜牧业规模化生产。大力培育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大名牌农产品培育力度,多渠道拓展农产品市场,加速形成一批主导产业和名优品牌。抓好金融服务三农安徽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
9加快振兴县域经济 
发挥各地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推进产业向中心城镇、工业园区集中。落实对县一级简政放权的各项措施,完善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培育壮大一批经济强县。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加大对经济薄弱县(市)的扶持力度,继续开展化解县乡债务试点。抓好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工作。
10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抓住当前农民工结构性短缺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加强供需衔接和地区协作,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推进各类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统筹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竞争力,打造安徽劳务品牌。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11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建设
加强对工业行业改革、改组、改造的规划和指导,推进汽车、工程机械、化工、家电等优势行业的技术进步,推动钢铁、水泥、铜材等材料行业结构调整,支持马钢实施新一轮发展规划,加快煤电、煤化-盐化一体化和煤层气开发。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支持骨干企业做强做大,推进产业规模化、集群式发展,力争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9户,其中超200亿元企业达到2户,超300亿元企业1户。
12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
建立调度、现场办公和动态管理制度,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大扶持力度。2005年至2007年,抓好100个中小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业企业,培育30个优势产业集群,建设50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2005年全面启动。
13促进流通现代化
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发展现代流通业,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适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完善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完成全省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和发布工作,引导城市商业健康发展。积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重点扶持10户流通骨干企业。发展新型流通业态,继续推动徽商集团、合肥百大集团等骨干企业连锁经营,力争建设钢材等若干个物流配送中心。组织一批城市大型内贸企业与农村的对接活动,构建城乡双向流通网络。
14加强经济运行调节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强化经济运行监控,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科学预测,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做好煤电运的协调调度,搞好煤炭产运需衔接,建立和完善煤电运协调和长效合作机制,保证安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确保全省生产生活用电,做到限电有预案,限电不拉路,确保全省经济正常运行。
四、大力推进对外开放
15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深入实施大开放主战略,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切实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和省外资金分别增长15%和20%。完善工作机制,改进招商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原有招商对象的跟踪回访和签约项目的落实上,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的指导性意见》。促进国有大企业加快利用外资步伐,抓好马钢板材、铜陵有色铜加工、江淮重卡、奇瑞轿车、淮南电厂、淮北煤化工等重大利用外资项目工作。出台《关于加快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县域利用外资空白县市的指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载体作用,适时召开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作会议。继续抓好对沿海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招商引资,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的合作。办好国际徽商大会,组织参加日本爱知世博会、厦门“98”招商等重大境内外招商活动。
16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以规模化为方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力争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5%。积极落实各项出口促进政策,争取奇瑞轿车等重点出口产品的国家支持政策。鼓励大企业和大宗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出口超亿美元的大企业、超亿美元的产品和特色出口产品基地,提高地产品出口比重。支持广大中小生产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出口,促进更多企业登记进出口经营权,推动一批已新获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落实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签订的《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共同促进安徽省主导农产品出口工作备忘录》,加快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围绕“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支持和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和短缺原材料等进口,促进我省产业和技术升级,缓解资源瓶颈制约。 
五、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7推进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
落实好省政府与科技部第一次会商议定事项,做好第二次省、部会商工作,拓展会商内容,力争取得新成果。争取与中科院建立会商制度,力争中科院在设立新的研究机构和有关项目建设方面给予支持。抓好试点市示范区首批项目建设,争取年内有一批新的项目开工建设。继续举办合肥高新技术项目与资本对接会,吸引更多适合我省应用的科技成果参展,逐步打造国内知名的科技会展品牌。研究制定营造环境、聚集人才、创新机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试点市建设提供支撑。
18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扎实推进“两基”攻坚工程,向国家申报对阜南、利辛、岳西三县的“两基”验收。坚持以县为主“五统一”管理,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二期工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努力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条件。在全省中小学选择500所左右的薄弱学校,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办学水平。加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
19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全面完成57个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债项目建设任务,基本完成96个市救援中心和市、县传染病院(区)国债项目建设任务。做好防治艾滋病、结核病和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工作,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提高结核病发现率和治愈率,组织实施血吸虫病各项防治措施,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300/ 10万以内。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重点支持61个县(市、区)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医疗急救的设备与技术建设和实施合作医疗试点、艾滋病和血吸虫病流行区等32个重点县农村卫生院建设项目,组织100名三甲医院骨干医师支援贫困县医院,培训千名乡镇卫生院主要技术骨干,培训万名乡村医生。稳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在原来10个试点县基础上,新增当涂、繁昌、金寨、含山、凤台、东至6个县开展试点工作。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制定配套政策,完善服务功能,创建1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20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
把控制政策外生育的重点放在农村地区尤其是皖北地区和流动人口上,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努力使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继续实施“关爱女孩工程”,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在全省开展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将试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
六、大力推进各项改革
2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积极推进省属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大资产重组力度,推进国有资本向优势行业和产业集中。建立健全省、市两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完成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等6户省属工商类工厂制企业公司制改革或重组。争取到年底,徽商集团公司等4户省属集团公司进行规范改制,实现股权多元化。积极做好奇瑞汽车公司股权激励试点工作和上市融资。选择省高速公路总公司等6户企业进行设立董事会试点。在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实行外派监事会制度,落实监事会的监督权。基本完成省属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工作,基本完成省级党政机关与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改革。开展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工作,制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严格执行经营业绩考核制度。规范企业改制,切实维护出资人和职工合法权益。尽快选择确定我省定点进行国有产权交易的市场(机构),推进产权进场交易,“阳光”操作。
22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促进市场环境进一步好转,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加大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开展违法广告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商业欺诈。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整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建立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将专项检查与完善长效监管机制紧密结合,逐步完善预防、诚信、整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责任追究5大机制。
23强化公共财政职能
确保实现全省财政收入575亿元,增长10%。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县级财政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财政工作规范化、法制化。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乡财县管改革。全面落实免征农业税政策。
24完善金融服务
促进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入,确保当年新增贷款额不低于上年,增幅不低于上年及全国平均增幅。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探索银企加强合作的长效机制,召开2次银企项目对接会,促进形成银企发展相互促进的信贷融资格局。加大对各金融单位服务和协调的力度。加快发展地方金融业,促进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发展;推动城市商业银行联合重组,鼓励社会资本参股城市商业银行;规范和整合省级投资机构,加快全省担保体系建设,组建中小企业担保集团。进一步加快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加强对企业融资的指导,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功能,推动一批优质企业上市及上市公司再融资,争取年内上市公司突破50家,资本市场新增融资额突破30亿元。
七、大力推进和谐安徽建设
25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完善并落实各项再就业政策,强化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制,重点抓好组织起来就业,统一开展“就业帮扶百日攻坚”活动,鼓励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管理,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督促落实企业主辅分离政策,切实加强失业调控工作。全省新增城镇就业4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26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以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参保职工人数年内分别达到346万人、360万人、380万人和130万人。在4个市开展社会保险费“一票多费”征收试点。全年各项社保基金征缴率达到90%以上。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全省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5%以上。
27加快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
在原有基础上再启动535个重点村,集中7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实施整村推进工程重点村,力争全年50万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目标。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力争全年转移培训5万名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做到工作联系到村、帮扶措施到村、目标责任到村。
28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
进一步规范城市低保工作,研究分类施保的政策措施,将低保标准提高到人均月补差60元以上。健全灾害应急体系,完善救灾预案。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集中供养率争取由6.5%提高到7.5%,逐步将无土地五保户的生活补助标准由每年400元提高到绝对贫困线以上。全面推进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保证农村特困对象得到生活救助年人均130元左右,扩大农村医疗救助范围,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认真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探索制定城市特困家庭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体系,将更多的弱势群体纳入法律援助范围。
29开展 “平安安徽” 创建活动
加快预警和应急机制建设,完善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工作预案,健全预警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社区警务建设,抓好合肥等市的公安特警队建设,尽快在全省基本建成以公安机关为主力军,相关部门分工协作,覆盖城乡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进一步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着力提高罪犯和劳教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积极推进监狱布局调整工作。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切实做好宗教和民族工作。切实解决好农村征地、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等方面存在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和改进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完善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规范群众信访行为,扭转上访无序状态,努力减少来省去京集体上访的总量。
八、大力推进行政能力建设
30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我省实施《意见》,研究制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健全政府决策反馈机制和评价机制。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对行政许可项目、收费制度、许可公开制度等实施情况的监督。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推进相对集中处罚权。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依法做好行政复议和规章、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31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研究制定关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决定,增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效能意识,实行绩效考核,完善奖惩机制,切实解决行政机关在工作效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能。完善各级政务中心服务功能,建立集中统一的招投标中心。 
32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按照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要求,理清发展思路,选准战略重点,明确工作任务,年内完成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履行有关审核手续后,提交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

附件:2005年重点工作安排分解表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