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今天是: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我国废钢供求现状及下半年市场前景分析

来源: 最后更新:2004-07-26 08:47:57 作者: 浏览:1642次


    一、我国废钢供求概况 
我国废钢供不应求的局面形成已有些年份。随着近些年我国钢产量的快速增长废钢供求关系日趋紧缺。自1996年我国钢产量突破一亿吨后,钢、钢材、生铁产量稳步上升废钢进口量及废钢消耗量也呈直线上升态势。2003年废钢进口量是2000年的1.82倍,2003年社会废钢购入是2000年的192倍,增长幅度十分惊人。 
1废钢资源量:根据我国钢铁积蓄量(225亿吨),有专家分析计算出2001年我国可回收废钢铁总量是6697万吨,而当年实际回收入炉量只有2452万吨,约占可回收量的37%。造成回收入炉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一部分废钢铁难以回收利用(如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周期长),更有相当一部分被用于“地条钢”生产,三是我国钢铁积重量快速增长期是在2000年前后的事,四是回收不够彻底。 
2废钢铁需求概况专家预测分析认为:2002—2005年我国废钢消费需求将呈快速增长态势。若以钢材消费量预测,2005年需废钢5500万吨,如按钢生产能力测算,2005年需废钢6240万吨,将比2003年实际废钢消耗量增加680—1420万吨。2003年废钢消耗量是在当年进口929万吨废钢、168万吨还原铁现状下的消费水平、由此可见,2005年我国废钢缺口量是十分惊人的。 
  二、2004年二季度及下半年我国废钢供求形势分析 
  2004年我国废钢供不应求的局面依然存在,行情仍然看好。然而,废钢价格将随钢材等基础材料价格的波动而波动,钢铁生产、钢材价格走势则与全球经济走势,与我国GDP增长幅度以及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等息息相关。国际、国内钢铁产业的发展、增产将需要更多的废钢原料。2003年全球粗钢产量为952亿吨,全球钢材总需求量为884亿吨,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和64%。2004年全球钢材消费增长率约为74%、消费量在95亿吨左右,而2004年全球粗钢产量将达10亿吨。2003年我国新建炼铁高炉81座,能力约3542万吨,新建炼钢炉60座,能力3475万吨,其中100吨以上转炉8座,能力940万吨,占27%。2004年我国钢产量将达2.6亿吨,比2003年增长169%,钢材表观消费量(扣除重复统计)达28亿吨左右,比2003年增长13%、钢材、钢坯进出口数量预计可保持2003年的水平。2004年一季度,全国粗钢产量614665万吨,生铁产量56733万吨,钢材产量672646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64%,26%和295%。从整个经济形势来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一时难以降下来。2003年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亿元,比2002年增长23%,若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需钢材272亿吨,若增长20%,则需钢材291亿吨(不含重复材),包括重复统计钢材将达到313亿吨。2004年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43%,仍处在高增长期。汽车、房地产持续升温。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3年我国汽车产量达44437万辆,销售量达43908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3520%和3421%。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主产国,汽车工业发展提速,钢铁工业面临巨大考验。中国房地产业持续升温并将在今后20年保持兴旺的景象,我国城镇和农村每年新建住宅将达13—15亿平方米,可见建设用钢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据估算目前全国房地产业年需各类钢材5000多万吨。机械、船舶工业的需求。机械行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有资料预测,机械全行业2005年需钢材3600万吨,2010年将达到5000万吨以上。如江苏华宏液压机械总厂是专门生产废金属加工设备的机械制造企业,2004年1—3月已生产销售各种废金属加工设备1254台(件)、销售金额达6938多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销售额增长约50%,产品供不应求。船舶工业是钢铁产品的重要用户之一,我国的造船产量已连续8年居世界第三位,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依靠钢铁工业提供大量的优质钢材。铁路提速重载也要求冶金企业提供重型化、强韧化、纯净化的钢轨等等。电力、能源工业对钢铁的需求。2003年末全国装机容量385亿千瓦,2004年预计增加3500万千瓦,未来数年内,我国的电力装机将再增加55亿千瓦。今年一季度,全国发电量47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7%,有23个省(区、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今年前二个月,工业用电量增长181%,其中建材、冶金、有色用电增速达289%,28.2%和24.4%,用于环保的投资将达1000亿美元。2002年我国的石油消耗约23亿吨,天然气消费量为303亿立方米。钢铁行业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冶金企业也为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质钢材。 
  家电制造业及五金制品生产的需求。我国家电产品同冰箱、洗衣机、冷柜、热水器、微波炉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出口到198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家电产品的出口持续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可见中国家电业的规模之大。 
  五金制品包括工具五金、日用五金、建筑用民用五金、不锈钢制品及厨房设备,燃气用具、锁具等。2002年度五金制品的销售总额已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41亿美元,五金制品使用的原材料95%以上是钢铁。 
  从汽车、房地产、机械、船舶、家电、电力、能源等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看,2004年我国钢市前景看好,需求依然旺盛。其次,国内生铁、铁合金、焦炭等炼钢原材料价位都还处在较高态势,因运输等原因资源显现较紧。因此可以推断2004年我国废钢供求行情仍趋紧,价格将随钢材价位的升降而震动,二季度适度下滑,后市依然看好。 
  三、如何看待当前废钢价格走势 
  2004年4目份后,我国废钢行情随着国内钢材价格的下跌一路低走。4月初至5月初这一个同时间内华东地区废钢行情急剧变化,这时段内价格波动及数达8—9次,最短时间间隔只有二天。华东各钢厂平均降幅达400至500元,中重型废钢收购价已从3月初的2400—2500元降至现今的1600—1700元,已经回复到2003年9月中旬的价位。目前宝钢重废、中废采购基价为1700元、1600元,完成合同补差待定。南京钢厂转炉炉料废钢1760元,梅山4mm以上废钢1800元,无锡锡兴中重废收购价1730元,而且市场上废钢资源不多。2004年,国内废钢市场超乎寻常,行清起伏跌荡。2月份华东地区中重废收购价曾一度突破2800—2900元,而现今却急速下跌至1600元。这大起大落的价格行情给钢铁企业组织生产及废钢经营商都带来了不少问题,废钢经营商心理普遍恐慌,浙江台州今年因废钢行情起伏而损失百万元以上者众多。据分析:促使我国废钢下降的主要原因有:1钢材价格下降由于新增资源强劲,库存过大以及国际钢铁原料趋降等原因导致国内钢价下降,螺纹、线材已从年初的4000—4100元降到目前的3000—3200元,降幅达1000—1200元。 
2国内冶金炉料及国际废钢价位下移炼钢生铁已从最高时的2950—3000无降到目前的2600—2700元左右,铁矿石已回复到800元/吨,山西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1100—1200元/吨,等等。(国际废钢价位也有一定幅度的回落,约30—50美元)这也是直接导致废钢降价的主要原因。 
3废钢库存据对沙钢、苏钢、常州中天等钢厂的考察了解,这些钢厂都在2、3月间价位较高时购进了一定量的废钢,目前又遇电能不足限产,沙钢则还有进口废钢做支撑,因此除了降价之外,4月中下旬,江苏部分钢厂还在短期内停收废钢。 
4央行调整金融政策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存款准备金由7%提高到75%,这将意味着银行减少可用资金1100亿元。房地产、个人商铺这些高风险行业将难以从获得银行贷款。银根抽紧后,货币供应量减少,企业货款将受到限制。 
5运力紧张,电能不足运力紧张一是造成原材料运输成本上升,二是导致了地区间原料及钢材的流动受阻。杭钢为确保废钢、焦炭等原燃材料供应,3月下旬启动了外购原燃材料汽运应急预案,从安徽、江西,山西、河南等地用汽车直运废钢,焦炭进厂。电能不足则使钢厂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也一定程度上减少废钢等原料的消耗量。宏观调控和金融政策调整将间接减少市场废钢需求量;钢材、生铁及进口废钢降价又将直接导致国内废钢价格下滑。然而,据冶金价格信息咨询中心分析:国际钢材价格在高位上攀升,价格指数创记录,3月末国际钢材价格指数上涨至1458(国内指数仅为12014)北美市场在高价位上稳定运行。欧洲市场继续保持稳中上涨态势,欧洲市场扁平材价格仍然保持上升格局,世界钢铁供需形势已由长期的供大于求转变为需求稍大于供给,这种国际钢材市场供求关系的逆转已成定局。另外,我国不锈钢、轴承钢、模具钢、齿轮钢、合金钢等优特钢增产潜力大,市场需求旺盛,优特钢市场销价较高,能承受相对高价的废钢原料。鉴于我国废钢资源短缺长期依赖进口,又由于国际钢价坚挺,因此有理田相信:二季度及下半年我国废钢后市依然看好,废钢供不应求的局面依然存在。废钢价格回升反弹存在着诸多客观条件。我国下半年废钢价格将维持在与钢材合理的比价范围内。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