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涌新潮 宁国市发展县域经济纪实
来源:中安网 最后更新:2004-07-08 07:47:53 作者:范竹标 浏览:1881次
乡村,条条纵横交错的柏油马路,连缀起一幢幢一排排样式新异的农家楼房和乡间别墅;城镇,宽阔平直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楼群、优雅别致的小区、芳草如茵的滨河长廊、琳琅满目的商贸街……。盛夏时节,记者在宁国市采访,看到的是敞开山门,借资生财带给人们的喜悦;感受到的是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加快富民强市,寻求跨越式发展的信心与胆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开始惊诧于这座城市的美丽:处处散发出现代山城的迷人气息,流淌着都市生活的优美情韵。所见所闻让记者深深感到——小康星火闪烁在宁国青山绿水间。
聚合创新力 夯实富民强市筋骨
2003年,宁国市真可谓“金银满盆”: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5亿元,财政收入达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823元。县域经济连续四年居全国县市百强,稳居省内“排头兵”。
然而,宁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历程。改革开放初期,宁国人凭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拼搏的精神,抢夺改革开放的先机,大办乡镇企业,很快实现了宁国经济的第一次飞跃。而在“九五”中期,宁国遭受了国家宏观政策趋紧,还债高峰压力和严重洪涝灾害等多种困难的巨大冲击,一时间,使宁国经济陡然陷入困境。
面对巨大困难和压力的考验,宁国人表现出很理性的胆识,用科学的发展观重新审视市情,创新思路,依靠改革迈向新的发展轨道。
1998年,宁国市开展“下一步怎么发展经济”思想大讨论,形成五年发展的整体思路,并写入宁国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思进取、人人思发展、人人思跨越的社会氛围。
解剖困境的成因后,宁国果断地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强调“三个到位”:国有经济退到位、职工身份改到位、各项保障配套措施推到位。通过系列改革,使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进一步强化,骨干企业优化升级,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政府职能发生根本转变。
2000年以来,宁国又牢牢把握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抓住苏浙沪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不断扩大开放,实现观念、体制、产业、环境和服务等方面的加速变革,积极推进“学习苏浙沪、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战略,“突出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反哺强化第一产业”,使县域经济逐步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宁国市领导班子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位
宁国市委书记黄东升深有感触地说,明确一个好的思路,就能闯出一条好的路子,致富一方百姓。
多年来,在宁国,不论班子如何调整,不论环境如何变化,但抓发展的信心不变、力度不减,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做到把上级精神与宁国实际结合起来,把先进发达地区发展经验与宁国区域特色结合起来,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共唱发展调,不搞“一个将军一个令”,保持了发展的连续性,走出一条既具时代特征又符合宁国实际的发展之路。
如今,宁国的经济发展势头锐不可挡。一组数据可以印证,2003年,宁国全年生产总值46.5亿元,增长15.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5.7亿元,增长27.3%,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2.2%。宁国的水泥厂、中鼎、凤形等8家亿元企业的产值25.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7%。从苏浙沪引进的规模以上9家工业企业的年产值2.72亿元。去年,宁国引进苏浙沪实际到位资金56338万元,占引进省外资金总量的78.8%。宁国的30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营销收入102202万元,带动农户120895户。
激发活力 勾勒板块经济轮廓
宁国人用新的发展理念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把宁国建成面向苏浙沪发达地区的工业协作配套基地、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生态旅游度假的“后花园”的产业发展思路。
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宁国市委、市政府以开放的胆识,提出“工业强市”的发展思路,从培育市场主体抓起,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全面改革。改革重组的成功,大大激发了企业的活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说起改制带来的新机制和活力,中化司尔特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国清感慨万千。创业之初,在众多困难面前,金国清带领司尔特人毫不畏惧,以“不撞南墙不回头、撞到南墙向前冲”奋斗精神,以惊人的毅力和超人的胆识开创了司尔特发展的新天地。1995年,司尔特成功改制原宁国化肥厂,生产化肥能力由3万到5万再到8万直至上升为16万吨;97年,求得更大的合资,与中化公司合作,中化占43%的股份,省农资公司占42%,宁国占15%,使生产能力提升到32万吨。到2001年,为更好的发展,中化公司退出股份;现在,司尔特90%的股份属于民营。金国清很形象地描述企业的“主人到打工再到主人”改制过程,化肥厂年产32万吨系列复合肥销往全国14个城市、342个县市,被评为政府“名牌”,农民心中的“民牌”。金国清如今浓墨重彩地描绘着司尔特丰收的新篇章:一个年产各种肥料100万吨,年创产值12—15亿元的集工贸与三产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走近凤形集团董事长陈宗明的世界,我们聆听到的是一个创业者锲而不舍的人生经历,感受到的是一位企业家的事业情怀。宁国市第一家乡镇企业——宁国耐磨材料厂,当时属于集体企业,产权不清晰,耐磨厂一度在夹缝中过着苦日子。然而就在陈宗明不再管理厂期间,也就是96年前后的18个月里企业亏损了3900多万元,耐磨厂濒临倒闭。“宁可少活几年,也要把它担起来”,此时一位企业家的责任性很好地体现出来。他当时就提出企业要改制,5个月内实现扭亏为盈,98年的利税就达1570万元。经过几年的奋斗,这个厂成为宁国第一家产值超亿元的乡镇企业,随后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安徽工业50强、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目前的凤形公司年产10万吨高品质耐磨材料的规模已高居亚洲第一。
目前,宁国市逐步形成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材料、水泥、化肥、电子和塑料包装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全市以凤形公司为龙头的耐磨材料生产基地企业达40多家,产量达100多万吨,占据全国10%的份额;以司尔特为龙头的化肥生产基地年产优质复合肥32万吨,跻身全国4强;以天成、飞达、源光等为骨干的电容器基地占据全国20%的份额;宁国水泥厂单个企业产销跃居全国前列;以中鼎、亚新科为龙头的橡胶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年产值6亿元。全市工业块状经济凸现,竞争力日渐增强,并涌现出“鼎湖”牌密封圈、“海螺”牌水泥、“风形”牌耐磨球、“司尔特”牌复合肥等名牌产品。2003年,8家亿元企业的产值25.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7%。
宁国独具特色的农产品资源具有别的地方难以比拟的竞争优势。如何才能将如此好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宁国的决策层们审时度势,关键是要找准发展农业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以工业的理念去谋划农业,用市场的手段实现增收。形象地说,就是要发展龙型经济,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用抓工业的思路抓产业结构调整,重在龙头企业的培育,凸现了几大连市场带基地的企业。山里仁公司以“公司+农户”的方式规模加工核桃,连续5年翻了5个“跟头”,现在年产值在1个多亿,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山里仁瞄准像沃尔马、家乐福等国际大卖场,力争3到5年的时间使年产值达到10个亿。出生在港口镇一个偏僻小山村的毛传平当初凭着一股干劲办养鸡场红红火火,现如今成立了五星集团更是展翅飞翔,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太阳禽业采取多种优惠政策,解决农民缺品种、缺技术、缺资金、缺市场的“四缺”现状,推动当地养殖业产业化,98年至今,共带动12000多农户通过养鸭年户均增收6000多元。
白云生处、松竹掩映的宁国,地处黄山余脉合天目山脉环抱之中,“漫山遍野创金不是梦”。宁国恩龙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谢恩心中有一个浓浓的情结:要让农民分享到发展带来的利益。他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创业,将一个家庭小苗圃,发展成为苗木花卉、特色林果、生态旅游三大产业齐头并举,土地山场经营规模4000余亩,拥有资产近亿元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了享誉省内外的省级生态示范园——安徽宁国恩龙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并建成了以观光农业为主题的恩龙生态旅游度假区,把昔日只能采砂、放牧的荒滩荒山,变成郁郁葱葱、花果飘香的聚宝盆,带动了周边2000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农业为工业的起步发展提供支持,而工业发展起来了,首先受益的是农业和农民,这就催生了一个良性互动圈:工业发展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为政府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城镇化提供财力支持;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又解决了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工业经济的繁荣,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宁国的干部们激动地说:“只要我们脚踏实地落实以工业的理念去谋划农业,以市场要求为导向,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以拉长产业链条为载体,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使全市数条经济之龙舞起来,我们的农民就再也不用发愁了!”
增强引力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一个地处内陆,既不临江又不沿海,文化底蕴又相对薄弱的山区市何以在几年内实现经济发展的二次腾飞?究其根源,那就是宁国市牢牢找准了发展县域经济的“助跑器”——招商引资。宁国的招商引资工作重点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产业特色,有意识、有侧重地选择高成长性、发展潜力大的产业落户宁国,创造条件引进大项目,搭建外界资本梯度转移的平台,以承接发达地区的辐射加快自身发展速度和总量扩张,形成产业集聚,进一步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的起跳。
宁国的招商引资,比较起来,显得快一拍。宁国市全面加快资本、项目、技术、人才和思想理念的引进,坚持“内外并举”的招商引资策略,从改善环境、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入手,以优势项目、骨干企业和经济园区为载体,广招博引,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从苏浙沪引进的规模以上9家工业企业的年产值2.72亿元。去年,宁国引进苏浙沪实际到位资金56338万元,占引进省外资金总量的78.8%。
“当我们的目光聚集到这块辉煌的热土时,内心就激荡起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河责任感。”来宁国投资兴业的浙江客商、金鸥房地产开发公司老总周日寿先生如此感慨。
江苏扬州允佳百货公司一位来宁国投资者王允佳,为保证其2001年9月15日开业,在他9月14日下午才来办手续的情况下,宁国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主动帮他准备好材料,半日内替他办好工商、税务证件。王允佳激动地说:“这里真有点像深圳一样办事方便、快捷……
探寻宁国招商引资成功的奥秘不难发现,宁国主要走活了四步“妙棋”:以创新的机制招商引资。去年,该市出台了“2003年招商引资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将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初步形成了对外来投资有较强吸引力的“政策洼地”。宁国在举行的经济工作暨招商引资动员大会上,拿出30万元对上年度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和引荐人予以奖励。
以灵活的方式招商引资。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招商相结合,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宁国先后10余次组织“小分队”赴苏浙沪和福建等地招商,成功地在上海、昆山、杭州等地举办招商项目推介会。宁国还利用开展会展经济的有利时机,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宁国第一届山核桃节”、“中国·宁国第一届元竹节”,山核桃节一次性签约35项,引资达6亿4千万元;元竹节一次性签约35项,协议引资达27亿元,不仅叫响了宁国农产品品牌,而巨大大提高了宁国的知名度和外向度。
同时,该市大胆尝试委托代理招商,变盲目招商为有目的同相关招商代理机构、代理人联系对接,利用代理方长期建立的外商联系渠道和外商资源,构筑引资平台。今年以来,该市分别同昆山两岸招商公司、上海外商投资促进中心、浙江电视台《成功金榜》栏目、上海同襄投资咨询公司、香港新财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上海派锦特贸易咨询公司等中介代表机构以及民间代理人签定了委托代理招商协议。通过代理商引进了台湾江陵投资有限公司、台湾顺井企业有限公司、美国罗特斯公司、新加坡源生控股、美国园林陶公司以及包括美、日等外资企业和上海、浙江等省份多家内资企业来宁投资。
此外,宁国市还充分调动现有内外资企业的积极性,以商引商,以外引外,实施“链条式”招商,委托他们引进外商或主动同新的外商嫁接,实行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2001年9月成立的宁国市浙江投资者商会引荐了大批同乡在宁国投资兴业、施展才能,引进浙商投资达9亿多元。受宁国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2万元的港回一矿矿长吴信昭,成功引荐了浙江客商的绿源人造板项目落户省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了年产10万立方米的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绿源公司总经理卢晓明又引荐了浙江遂昌客商王斌投资325万元成立了森源化工有限公司,建成了年产2万吨的甲醛生产线。
以稳健的载体招商引资。园区建设是招商引资的载体。为此,宁国市从园区建设入手,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管理限制,推行“异地办工业”,按经营性质引导企业跨乡镇向特色园区集聚,努力构筑以省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乡镇园区为基础,规模加工小区为补充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一区六园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7亿多元,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基本形成二纵二横道路框架,征用平整土地1000余亩,建成一座35KV变电所,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
以良好的环境招商引资。宁国从加速道路交通和城市建设入手,创造条件改善硬环境。目前该市104省道河塘段、广宁线宁国段、宜黄线排卅段、宁港线、东马线玉南段、旌鸿线等六条出口干线均开工实施改造,总投资达5.67亿元,其中河塘段已全线竣工,基本解除了与浙江的交通瓶颈制约。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宁国市从强化服务入手,树立“服务是第一资源”意识,初步形成了外来投资项目审批过程中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开工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体系、竣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体系等三大服务体系。来自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及苏浙沪等地客商无不纷纷表示,宁国山川秀美、政策环境宽松.我们很乐意在这里投资。
提升竞争力 实现经济跳跃式发展
“我们将乘势而上, 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板块经济竞争力,加快发展步伐。”宁国市市长牛传勇信心十足地说,近年来,宁国始终不渝地推进产业胜迹,提升主导产业综合竞争力,致力于培植区域产业优势。
提升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不竭的动力。中鼎股份集团公司充分发挥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优势,成功引进韩国汉科、日本达尔乐等国外企业,全面实施制动汽车零部件和胶辊项目技术胜迹改造后,又作出了长期发展的战略性决策,适应入世后汽车零部件原拍套企业大举进入国内参与竞争的趋势,着力提高以技术为支撑的核心竞争力,加速与国际知名的原配套大企业联手,目前已与德国塞弗集团签署了投资3500万美元的合同,实施减振橡胶零部件研发和制造基地建设,预计到2006年将实现年销售收入26.5亿元。中化司尔特公司以资产运营为纽带,先后引进中化国际化肥公司、省农资公司合资经营,企业所持有股份虽由100%降为15%,但企业资产增加了60多倍,年销售收入达到4亿多元。
宁国还注重引导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姻”,加强与苏浙沪地区大集团、大企业的合作,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品。天成公司与美菱、科龙、长虹、海尔、春兰等3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协作配套关系,通过挂靠联合和配套协作,企业净资产由97年的负债93.7万元增长到现在的2145万元,去年实现利税500多万元。目前,宁国80%的规模以上企业与市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建立了良好的配套协作关系。
抢抓国家降低外贸准入门槛的政策机遇,培育壮大出口经营主体,重点扶持出口大户,促进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扩大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也是宁国提升竞争力的体现。目前,宁国拥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达到60家,中鼎、亚新科等企业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千斤顶、深井泵、电子元件等机电产品份额达到53%,橡胶、塑料、五金制品等新兴产品出口总额超过1900万美元。
后记: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宁国人感触颇深。宁国人深刻地体会到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与建立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家队伍紧密结合起来,为县域经济发展充实“主力军”;与培育块状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拥有一流的竞争力;与二元结构一元化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城镇化水平;与企业技术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加速发展开放型经济源动力;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县域经济长远发展的潜力所在。
这里象一条滚动的河,喧闹着、沸腾着,充满着时代的欢乐;这里象一列满载的火车,奔腾着、呼啸着,高唱着时代的赞歌……
“云在水上走,鱼在天上游,天水之间,是我驿动的心,飞着骄傲、飞着自由,飞着千年的梦想,飞着一个新世纪的风流”这正是一片开放、开放的热土——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