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食品 能否过上“甜日子”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最后更新:2004-06-23 10:57:48 作者:姜虹 浏览:1588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常生活所涉入的营养越来越丰富,而一些富贵病,如“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就逐年地增加。于是,如无糖奶粉、饼干、麦片、八宝粥、杏仁露、桃粉等五花八门的无糖食品便应运而生,而且无糖食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尽管所谓的无糖食品满天飞,消费者却因此吃尽了苦头。
无糖食品有“蹊跷”
业内人士指出,其实糖是普遍存在于一般食品中的。食品许多形态的碳水化合物,如多聚糖、淀粉等,其中相当一部分在食用过程中逐渐降解到双糖,再分解为单糖,最终被吸入血液。所谓无糖食品并非不含糖,只不过是食品中所添加的甜味剂不是蔗糖,而是蔗糖的替代品。而无糖食品中没有蔗糖并不等于不含糖,比如无糖糕点,它虽然不含蔗糖,但是它本身是用粮食做成的,其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其实就是糖。
目前消费者对无糖食品存在一定误区,认为标注“无糖”的就一定不含糖分,一定安全。所以有一些不法商家在“无糖食品”上做足了文章。有的用“无蔗糖”产品代替无糖产品,无蔗糖并非没有其它糖,如葡萄糖、果糖或乳糖、麦芽糖等;有的食品虽然标注了“无蔗糖”,但其配料表上却标有白砂糖和葡萄糖。其实,蔗糖和白砂糖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还有的用食用糖、糖精代替蔗糖,就更加恶劣,这些对糖尿病患者都是有危害的。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无糖食品”时,要看清配料表,看看其中用的是哪种甜味剂,如木糖醇、麦芽糖醇、糖精钠等,代替了有关糖类,如蔗糖、砂糖、葡萄糖等。
另外,专家表示,其实除了人身体需要糖提供的各种微量元素外,许多食品如果缺少了蔗糖还会大大降低品质、口感。消费者应慎用无糖食品,以防被动消费糖精等化学合成甜味剂。
无糖食品有市场
据了解,国际上功能性食品的潮流在上世纪30年代影响到了糖果工业,便产生了无糖糖果。80年代后,这种取代传统糖类制成的无糖糖果形成了新的潮流,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具有成熟的市场,以美国为例,无糖口香糖已经占整个口香糖市场的一半,日本无糖市场也十分活跃。日本无糖口香糖的开发始于1993年,到2000年达40%,由此可见其发展迅速。而在中国,无糖糖果的发展只是近几年的事。
据资料显示,美国是世界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约有61%的成年人体重超标,美国人每年花在减肥上的费用至少在30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购买低热食品。而我国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人均消费1公斤无糖糖果,就是上亿元的销售额。
我国有13亿人口,除糖尿病患者还有大量不宜摄入食糖的人群,如高血脂病人、肥胖病人等,同时,少年儿童龋齿发生率很高,也很需要开发能预防龋齿的无糖糖果。因此,中国的无糖糖果市场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市场空白点多,需求量日益扩大,有相当的利润空间。但我们
也看到,在大型连锁超市货架上摆的德国、瑞士等国家的无糖糖果每公斤售价大都在200~300元人民币,普通工薪阶层望而却步。因此,国内用同样原料生产的口味品质相同的同类产品的售价仅是国际产品价格的1/10,这样国内产品有价格优势,应该有足够的竞争力。
建立标准有困难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无糖食品在企业的宣传中变得神乎其神,他们在广告中吹嘘自己的产品有降糖疗效。据专家介绍,其实无糖食品并不能降糖,中国《食品管理法》中规定的食品中不能添加药品。而许多无糖食品在广告中吹嘘自己的产品有降糖疗效,违反《广告法》保健食品宣传疗效的规定。据了解,无糖食品目前还没有严格的规范。消费者在购买时也仅靠有时候并不可靠的商品标签辨别和购买。这样无糖食品的规范的建立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但业内人士表示,出台无糖食品标准并不容易,其中会牵扯许多不同的行业和复杂的技术问题。比如奶粉和饼干因为制作时所需要的糖分不同,而且蔗糖的含量也是影响其品质、口感的一大因素,因而不能固定一个无糖的指标或替代品在整个食品行业中通行,同是食品行业但品种之间千差万别,也给制定标准规范带来了客观困难。(23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