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工商联创新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代表工作
来源:宁国市工商联 最后更新:2004-06-16 16:43:54 作者:尚芝兰 浏览:2843次
近年来,随着宁国市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全市私营企业达1030多户,个体户逾万户;市本级非公有制经济成份达98%以上,民营经济成为市域经济的主力军,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纯民营亿元工业企业6家,商贸亿元企业3家,其中占GDP和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70%。近几年民营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市域经济实力,我市连续四年综合实力居全省县级市榜首,人均财政收入和GDP分别高于全省69%和93%,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高于全省近百个百分点;近三年,财政收入实际增加了1个多亿元,GDP增加10个亿元,金融存贷款规模增加近20个亿元,工业效益综合经济指数增长了130多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统战工作,而统战部和工商联有效的统战工作又进一步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市工商联在创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扩大群众基础,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安排。市统战部和工商联积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安排,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共85人,同时积极推荐优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荣誉表彰,如推荐劳模、“十佳”党员、女杰、青年和其他荣誉,最近表彰的“十佳”青年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达六成。市工商联根据非公有制理论的最新成果,扩大工商联群众基础,使规模以上的企业和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民间组织加入工商联,使工商联队伍迅速壮大,全市工商联会员逾千人,县、乡和异地商会直属执委达340人,包括苏浙沪客商和台商;有四个乡镇分会,一个异地商会和三个行业协会,其中,浙江投资者商会理事达162人;工商联常委达39人,其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达34人,不驻会企业副会长9人,名誉会长3人。队伍的壮大迅速增强了工商联的实力,社会活动影响较大。
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政议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提交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案、提案逾百份,很多为多人联名提案,影响力强。工商联两年来提交集体提案6份,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去年获优秀提案奖。同时组织会员就市委中心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提交了一系列有份量的调研报告。工商联还组织会员参加政风和行风评议,去年参加评议人员达40多名,现在许多主管部门出台政策都能主动征求工商联的意见。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素质。工商联建立了宣传教育制度,利用培训班,常、执委会,外出考察,组织光彩事业活动等载体和商会信息平台,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和宣传工作。通过教育和宣传工作,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过去五年,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光彩事业的人多力量大,投入总额逾千万元,《人民政协报》和《中华工商时报》都有报道,去年投入总额超过百万元。根据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贡献,市委同意在我市成立光彩事业促进会。去年,我会推优推先受到各级表彰的非公有制企业和人士获荣誉称号近40项。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纷纷与我会合作开展社会公益事业。
四、创新工作,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服务。除关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和荣誉安排外,更注重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和人士的经济服务工作。为发挥工商联民间性、统战性和经济性三大优势,我会在全省率先将总商会注册运行,设立了三个工作部门、咨询委员会和6 个服务中心,增强了经济服务职能;开办了《宁国商会》信息和《宁国商会网》,设立了服务平台;组织会员参与对外经济联络,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提供服务,同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港、澳在内的海内外40多个工商社团建立了友好往来,两年来建立了7个友好商会关系,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出国开拓市场提供证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招商引资,增强竞争实力。我会通过咨询委员会将党政机关、中介服务机构和会员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建立了文学广泛的人才网络,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服务;我会在全省最早设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积极有效地协调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打响了“娘家人”的名牌,深受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欢迎;我会对省、市、县三级及外地影响会员发展环境问题都敢于协调和干预,同时通过法律和政策培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自我维权意识。
市工商联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得到了市委和市委统战部的高度支持,会长和党组书记均驻会工作,增加了人员和编制,增加了常委和副会长人数,同意成立工商联党总支,经费上基本得以满足。其他班子均有联系领导,也非常支持工商联的工作。
五、几点建议:
1、制度上保证。省委应尽快出台《加强工商联工作的
指导意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工商联发展的地位、职能、编制、经费、办公场所和部门联系制等问题,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工商联加强非公有制发展的良好局面。很多地方将工商联归类在群团组织中管理,地位和职能没有落实。
2、职能上加强。十六届三中全会赋予了工商联和商会市场经济的部分职能,如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的民间组织的主管,在我省落实的不好,影响这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工作。
3、资源上要优化。非公有制领导组、中小企业局、个协和私协应与工商联融合,一方面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整体的服务功能。工商联内部就提倡几多几少,不驻会常、执委多,驻会领导要少;驻会专业人才多,如法律、信息、外语、劳动、人事等专业服务人才要多,要搞活人才机制引进,驻会领导职数要减少,防止将工商联作为养人的机构;内设服务机构和专门委员会要健全,徒有虚名的领导组要减少。
4、培训要跟上。工商联干部的培训工作要跟上,以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