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今天是: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权威分析] 消费价格上涨高峰会在三季度出现

来源:中国财经信息网 最后更新:2004-03-15 09:26:13 作者: 浏览:1930次

    ■我们将企业商品价格分为农产品价格和非农产品价格,将居民消费价格分为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并且分别考察了企业农产品价格和居民消费食品价格指数、企业非农产品价格和居民消费非食品价格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研究发现,企业农产品价格和居民消费食品价格指数基本上同步变化,而企业非农产品价格变化超前居民消费非食品价格指数变化约6-10个月,正是由此造成企业商品价格的变化超前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
  ■2004年前三季度价格涨幅将保持上升趋势,四季度小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高峰会在三季度出现。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约上涨3.4%左右,属于比较温和的上涨幅度。
  ■三季度的月度同比涨幅可能突破4%,但不应作为采取进一步紧缩政策的依据,四季度的价格走势应该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物价波动的看法出现了比较大的分歧。由于去年下半年粮油价格迅速上涨,9月份以后居民消费价格又加速上涨,9月份涨幅首次超过1%,10月份提高到1.8%,11月份提高到3.0%,因此,有人惊呼通货膨胀又要来了。但是12月份以后,随着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势头的减缓,又有人对物价波动走向持相反看法。而今年2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称:"前一阶段有一些提法,就是说既要防止通货膨胀,也要防止通货紧缩,现在是着重要防止通货膨胀。"此言一出,意味着我国持续几年、针对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将面临全面调整。但是,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则表示,就目前而言,还看不到导致我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因素。姚景源称,今年中国物价将总体保持稳中有升,但回升的幅度不会大,全年CPI有可能在2%至3%徘徊。从近期各方面的意见看,人们对未来物价波动的看法是有差异的。
  人们之所以对价格走势的看法出现分歧,主要原因是对去年四季度出现的粮油价格上涨对今年全年食品价格走势的影响、部分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传递到工业消费品价格上等问题,看法不太一致。为此我们从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影响价格涨幅的因素等方面,来谈一谈今年价格的可能走势。
  从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来分析2004年价格走势
  我们分析比较了我国不同时期(1980年代、1990年代中期之前、1990年代中期之后)的价格波动与传导情况,发现这三个时期的价格波动与传导机制有明显的特征。由于1990年代以来我国统计工作不断加强,指标体系不断完善,这为我们分析价格走势提供了更为完备的资料。为了分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情况,我们尝试从不同价格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一思路对今年的价格走势进行分析。
  1、从不同价格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来看,2004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价格走势,并在不同价格指数之间进行印证,我们有意挑选了来自不同机构的价格指数进行相关分析,所选的两种价格指数分别是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并发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我们将两种价格指数的月度数据进行季节调整并剔除不规则因素之后,考察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见图1)。
  结果显示,企业商品价格指数超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6-10个月的时差相关系数高达0.95以上,能够得出这样的结果,非常有助于我们进行分析和判断。
  虽然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存在高强度相关关系,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滞后于企业商品价格指数的变化,二者之间的变化幅度也不相同。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是由两种价格指数的性质所决定的。企业商品价格是企业之间交易商品的价格,属于批发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是居民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属于零售价格的范畴。但由于涵盖的范围不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又不同于我国统计的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从涵盖的范围来看,企业商品价格不包括服务品价格,居民消费价格包括服务品价格;由于两者涵盖的范围不同,各类商品在统计时所占的权重也不相同。
  为了仔细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将两种价格指数进一步细分,将企业商品价格分为农产品价格和非农产品价格,将居民消费价格分为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并且分别考察了企业农产品价格和居民消费食品价格指数、企业非农产品价格和居民消费非食品价格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发现,企业农产品价格和居民消费食品价格指数基本上同步变化,而企业非农产品价格变化超前居民消费非食品价格指数变化约6-10个月,正是由此造成企业商品价格的变化超前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
  2、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与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来看,2004年工业消费品价格涨幅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更为难得的是,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稳定地超前于企业商品中的非农产品价格指数。根据我们的分析,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稳定地超前于企业商品中的非农产品价格指数大约3-5个月。由于2003年下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保持上升势头,从目前情况来看,2004年1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仍将大体保持2003年下半年的增速,因此2004年前三季度企业商品中的非农产品价格涨幅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由于企业商品中的非农产品价格超前于居民消费非食品价格指数变化约6-10个月,全年居民消费品中的工业消费品价格涨幅将保持上升趋势。
  在考察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与企业商品中非农产品价格指数涨幅的相关关系的同时,我们还考察了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与企业商品中非农产品价格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见图2)。结果显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变化超前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变化2-4个月,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变化超前企业商品中非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化2-3个月;尽管相关系数低于前面所述的三种相关系数,但也在0.75以上,印证了上面所述的关系。
  3、从环比指数与同比指数的相互关系来看,2004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由于环比指数和同比指数的性质不同,环比指数的变化一般超前于同比指数的变化。从近一段时间居民消费价格经过季节调整的环比指数变化情况看,2003年10、11月份的环比涨幅很高,近两个月的环比涨幅尽管已经明显下滑,但环比涨幅的折年率数据仍然高于目前的同比涨幅。只要环比涨幅保持这种平稳上涨的势头,不出现下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就将继续上升。
  根据上面的分析,2004年非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将保持上升趋势,考虑到2004年农产品价格前三季度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四季度有所下降,以及全年服务类价格上涨幅度将加大的情况(这些我们将在第三部分继续进行讨论),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将呈现出前三季度保持上升趋势、四季度小幅回落的走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高峰在三季度出现。
  从居民消费价格构成成份可能发生的变化来判断2004年价格涨幅
  上面我们从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对2004年上半年的价格走势进行了判断。这种判断尽管有助于帮助我们判断价格的走势,但难以判断价格上涨的幅度。下面从居民消费价格构成成份可能发生的变化,来判断2004年的价格涨幅。
  1、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将推动食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粮食、蔬菜和油类等农副产品大幅涨价,是近期居民消费价格快速上涨最主要的原因。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所占比重约为三分之一,农副产品涨价直接推动了食品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同时,由于粮食、蔬菜和油类等农副产品的产量,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小,价格变动的独立性较强,我们首先对此进行单独分析。我们认为,2004年粮食价格仍将保持较高的上涨幅度,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粮油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2003年粮油价格明显上涨主要发生在9月份以后,前三季度价格较低,按照同比计算,即使粮油价格保持在目前水平,2004年前三季度粮油价格的涨幅仍将呈现较高水平。
  二是受种植业生产周期的限制,粮食供求缺口短期内难以改变。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是当前粮食涨价的直接诱因。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全国秋冬播种中,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减少。初步统计粮食播种面积为3.37亿亩,同比减少120万亩。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为2.93亿亩,同比减少150万亩。这将直接影响2004年的夏粮产量。也就是说国内粮食产量在秋粮收获之前不会明显改善,至少2004年前三季度粮食价格仍将保持高位。有关部门预计,2004年全国粮食产量为4.55亿吨。根据近年来中国粮食消费稳定增长的态势,预计2004年中国粮食消费在4.8-4.9亿吨,粮食产需缺口0.25-0.35亿吨,促使粮价继续走高。根据第一部分的分析,目前粮价上涨可能尚处于本轮周期性上涨的初期阶段,虽然上涨的幅度较2003年四季度可能会有所缓和,但仍将保持上涨的趋势。
  三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有利于我国粮价保持高位并适度上涨。2004年1、2月份世界主要农产品价格比上年同期都出现了较大涨幅,而且此前几个月也都保持上涨势头。
  基于以上原因,2004年国内粮食价格可望保持上涨势头。但是,由于国家目前的粮食储备较为充足,国内粮价的上涨可起到抑制粮食出口、增加粮食进口的作用,因此,近期粮食价格也不可能过快上涨。
  首先,我们分析当前的粮食库存。虽然自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下降,不能满足当年消费,依靠动用存粮弥补供需缺口,导致库存连续下降,但目前粮食库存依然较为充足,国家粮食储备尚有调节余地,短期内有调控粮食市场的能力,不会出现全局性粮食短缺。
  其次,由于2003年前三季度国内粮食价格较低,2003年我国粮食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进口大幅度下降,净出口相应大幅度增加。2003年我国出口粮食2200.4万吨,同比增长48.3%;进口粮食208.7万吨,同比下降26.8%;粮食净出口1991.7万吨,同比增长66.2%。2004年在国内外粮食比价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粮食出口量可望下降,进口量可望增加,这将有助于缓解国内粮食产需缺口和稳定国内粮价。
  此外,由于气候等方面的原因,2003年蔬菜价格涨幅较大,进入2004年后,蔬菜价格趋于平稳,与2003年相比,价格涨幅将非常之低,甚至不排除在个别月份出现小幅下降的情况,这将对农产品价格指数的上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综合以上因素,估计2004前三季度粮价同比上涨12%左右,食品价格上涨8%左右;四季度粮价同比上涨6%左右,食品价格上涨4%左右;按照我国消费价格指数(CPI)中食品价格比重约为三分之一来估算,2004年由于食品价格上升将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升2.3个百分点。
  2、受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推动,工业消费品价格涨幅将进一步提高
  在非食品类消费品中,工业消费品占据较大比重。从2003年以来的情况看,工业消费品价格呈现缓慢上涨的走势。但由于2003年能源、原材料涨价幅度较大,近期国际市场上能源、钢铁等原材料价格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对工业消费品价格的推动作用将会逐渐显现出来。但交通、通讯类产品受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和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仍将会出现较大降幅。加之多数产品仍然供过于求,成本上涨对价格的推动力难以充分显现出来。根据目前工业消费品环比价格涨幅及其它因素,预计全年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为1.2%左右,大约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7个百分点左右。
  3、服务类价格上涨幅度将加大
  目前,服务类价格上涨幅度尚低于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涨幅,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很多种类的服务价格属于国家定价或指导价的范围,成本增加对价格的推动作用尚没有释放出来。今年一季度公共服务价格不许涨价的禁令过后,各地公共服务价格上调的措施有可能集中出台,也将会加大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力度。但由于服务类价格在居民消费价格中所占权重较小,对居民消费价格的总体影响不会很大。按照服务类价格上涨5%的涨幅来估算,大约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4个百分点左右。
  综合以上对三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幅度的估算,200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约上涨3.4%左右,属于比较温和的上涨幅度。分季度看,价格上涨幅度的高峰期很可能在三季度出现,月度同比涨幅可能突破4%,但不应作为采取进一步紧缩政策的依据。决定价格走势的关键时期在四季度,如果到时居民价格指数涨幅不出现下滑甚至出现继续提高的情况,才足以说明有必要采取进一步紧缩的政策。

            价格波动周期与传导机制明显拉长
  ■从工业生产与价格的关系来看,由于1980年代我国总体上处于商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对消费品的需求增加后,企业能够迅速感觉到需求的变化,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受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此能迅速地调整价格。到19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整体上进入商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从生产到价格的传递过程会明显延长。
  ■价格传导机制发生变化的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由于1990年代中期以来,在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降低、价格涨幅降低甚至下降的情况下,单个产品价格的变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明显加大。而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价格普涨且涨幅较高的情况下,一些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不大的商品,不可能对价格走势造成明显的影响。
  根据经济学的一般认识,经济周期是经济波动在各类经济指标之间相互传递形成的,而价格波动也反映为各类经济指标波动的相互传递过程。对于去年粮油食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传递到居民消费品价格上,关键是要对价格传导机制有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而这正是目前人们存在分歧的关键所在。根据1990年代中期以前的经验,前者会很快传递到后者,但现在根据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经验,似乎又难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就需要我们将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情况与此前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然而,由于相关资料比较缺乏,且统计口径多次发生变化,以往的情况难以同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因此这种分析也成为研究的难点。这里,笔者根据所掌握的有限资料,试做如下分析。
  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1980年代以来国家一直进行统计并定期公布的指标包括市场现金流通量M0、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早期为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而1980年代早期只有城镇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我们对三个指标的时间序列进行季节调整,剔除了其中的季节因素,然后考察它们之间的时差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在1981-1994年,工业总产值增速的变化超前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约7-9个月;而到了1995-2003年,工业总产值增速的变化超前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的时间拉长到22-24个月,即大大延长了。在1983-1991年,M0增速的变化超前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约2-4个月;而到了1995-2003年,M0增速的变化超前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的时间拉长到12-17个月,也大大延长了。这些情况表明,从货币量的变化、工业生产的变化到价格的传导机制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价格传导机制之所以发生变化,究其原因,从货币与物价的关系来看,主要是经过1980年代的经济发展,到1990年代,一方面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居民持有的资产数量大量增加,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受到资产的影响增强,即居民取得货币收入后,消费选择的余地大了,货币投向的可选择范围广了,因此,时滞明显延长了。
  从工业生产与价格的关系来看,由于1980年代我国总体上处于商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对消费品的需求增加后,企业能够迅速感觉到需求的变化,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受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此能迅速地调整价格。到19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整体上进入商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从生产到价格的传递过程会明显延长,这可以从经济循环的角度来理解。
  从经济循环的角度看,大体上是按照消费单位?包括居民、政府和国外?→商业企业→生产企业→商业企业→消费单位排列的。当居民、政府和国外的需求增大时,商业企业的销售增加,库存开始减少;当库存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商业企业开始加大从生产企业的进货量,生产企业感觉到产品需求的扩大,并开始增加生产,这样就会加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其中部分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给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价格率先开始上升;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进而会拉动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升,最后才传递到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上。
  在1980年代,由于对消费品的需求比较旺盛,而消费品的生产能力相对不足,需求的增加本身就足以拉动价格的上涨,并很快传递到上游产品。到1990年代中期以后,在多数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不足以拉动价格的明显上涨,要通过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反过来推动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因此,从工业生产增速加快到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之间的过程较以前明显拉长,时滞明显延长。这次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正是在电力、钢铁、石油化工、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带动下出现的,目前尚处于向工业消费品价格传导的过程中。
  价格传导机制发生变化的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由于1990年代中期以来,在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降低、价格涨幅降低甚至下降的情况下,单个产品价格的变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明显加大。例如,2003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提高主要是受蔬菜价格涨幅很高的影响,而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价格普涨且涨幅较高的情况下,象蔬菜这种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不大的商品,不可能对价格走势造成明显的影响。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卡甘在进行超级通货膨胀分析时所讲的那样,在货币供应量增速很高的情况下,其它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就相对减小了。由于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较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的增速明显降低,因此,其它因素对价格水平的影响相对明显增强,短期内价格波动与货币供应量增速变动之间的关系相应弱化。
  从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情况来看,19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情况基本上符合蛛网模型所描述的特性:前期农产品产量的变化反映到本期的价格上,而本期的价格又影响到下期的产量上。但近几年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似乎不再呈现蛛网模型所描述的特性。究其原因,1993-1995年农产品价格出现了持续大幅度上涨,有过度上涨的成份,1996仍然继续上涨,导致1995-1998年农产品产量的超常规增长。在此情况下,国家粮食储备粮和农户存粮的数量大幅度增加。2000年后虽然粮食产量逐年下滑,但由于大量的粮食库存可供消费,粮食价格依然持续下降,并带动其它农副产品价格的下降。加之199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一直在下滑,从成本角度看农副产品价格缺乏上涨的推动力。因此,应该说近几年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仍旧呈现蛛网模型所描述的特性,只是周期拉长了而已。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价格传导机制和波动的特点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价格传导的时滞延长了,价格波动的周期也相应拉长了。由于货币供应量增速和价格涨幅都较低,其它因素对价格的影响相对加大了,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速和价格涨幅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对弱化。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