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的两年时间里,发生的较大的涉外专利争端已达20多起。现在,我国企业在众多领域遭受的跨国知识产权纠纷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我国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呢?
跨国公司基本完成专利布局
知识产权专家、台湾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科技法律中心智能财产组组长袁建中介绍,自1999年开始,一些国际大公司纷纷加快在中国大陆进行专利布局,如韩国的三星、LG,日本松下、日立、东芝,美国IBM、摩托罗拉等,还有西门子、飞利浦、诺基亚等一些欧洲公司。
“根据以往的经验,一个公司把专利网络布好的话,大概要花5年的时间。由此看来,目前一些国际大公司在专利方面的布局已基本到位,估计祖国大陆地区的专利战即将开打!”袁建中提醒说,“目前内地面临的专利压力就是5年前台湾的翻版。”5年前当台湾IT等领域的主流厂商在世界市场份额与日俱增,正准备打造自主品牌时,IBM等美国大公司向台湾厂商发起了一场专利大战。而台湾厂商由于在心理、人才、应对措施等方面准备不足,被迫与国外厂商订了城下之盟,代价是:每年支付国外厂商专利费100亿美元。
国内企业已具备被追索三要素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邓军看来,完成专利布局只是跨国公司发动专利攻势的一个必备条件,一些内地企业之所以会成为他们的专利大战目标,还因为目前这些国内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已具有市场份额高、跟随主流技术、没有专利累积等特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企业将首先成为国外公司专利大战的目标。”邓军说。
来自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一项数字也能说明这一问题。资料显示,在2001年337调查涉及的公司中,从2002年到2003年,我国内地公司数量已跃居亚洲第一位。
积极应诉是上策
国内企业如何面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美国霍金·豪森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律师魏军指出:“积极应诉是上策。”据统计,2002年美国针对中国企业展开的8起知识产权调查中,国内参加应诉的企业少之又少。
专家指出,中国企业要避免重蹈日本企业的覆辙。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在美国侵权诉讼面前普遍持回避姿态,因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公司起诉日本7家公司,最后这7家日本公司每家付出了高达3000万美元的专利费,从1986年至1993年,德州这家公司共获得20亿美元的收入。此后,美国公司开始群起效仿德州这家公司的做法,更多的日本企业为此付出同样惨重代价。
专家们告诫国内企业,一定不要惧怕打国际知识产权官司,要积极应诉,因为即使最终败诉,应诉与否在最终的赔偿上差别极大,而如果一味退缩,只能带来更大损失。(据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