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02日 星期六
今天是:2024年11月02日 星期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关于建设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

来源:政府网 最后更新:2009-09-08 09:48:13 作者: 浏览:1213次

 

建设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是争当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排头兵的必由之路,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为贯彻落实《关于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决定》精神,加快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步伐,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工作方针要求,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大和谐发展战略,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使全市人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二)目标任务

按照“三年强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新跨越”的“三步走”总体要求,科学确定近期目标和远景目标。

——到2011年,全市人均GDP力争达到5500美元,三次产业比达到10:53:37,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00元以上,农民非农收入占纯收入比重提高到80%,城镇化率提高到60%左右,在全省各县市中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到2013年,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初步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经济社会相融、劳动就业充分、保障体系健全的新格局,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到2018年,建成经济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的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平等化的经济社会权利,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工作重点

(一)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推进规划布局一体化

1、建立新型城乡空间布局体系。根据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环境承载、产业基础等,重点划分以省级板桥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地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以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农业乡镇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旅游区、以南山河沥高新技术园区和港口生态工业园区为主体的高新产业区、以城市中心区为主体的商务文化区,实现保持生态、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和谐统一。建立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相互协调的新机制,科学安排市域城镇建设、产业聚集、村落分布、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形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规划体系。

2、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新型镇村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地修订编制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集镇建设发展规划等,着力形成各具生态功能的产业区带和独具特色的优美小镇。依照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和古村保护型等形态,加快推进中心村庄和社区建设规划,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

(二)统筹城乡经济建设,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3、构筑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按照“特色产业,研发、经营的总部之地”的城市产业定位和“主攻二产、加快三产、提升一产”的发展思路,立足我市现有产业基础和生态资源,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健康休闲为主的“绿色”产业以及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4、加快发展现代生态高效农业。按照打造“全国最知名的有机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的要求,围绕山核桃、竹业、畜禽三大骨干产业和苗木花卉、茶叶、中药材、水产、蔬菜五大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加快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健康养殖业示范区,努力把我市建成面向全国最大的山核桃标准化生产供应基地、最优质的畜禽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5、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产业。坚持“大农业”和“大旅游”相结合,提升“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中国前胡之乡”品牌影响力,积极创建“中国有机农业之乡”和“中国红豆杉之乡”,大力发展保持自然特色的生态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和有机农业,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以农村风貌、农业生产过程、劳动生活场景为内容的乡村休闲旅游。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支持发展农产品批发、连锁经营、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

(三)统筹城乡基础建设,推进配套设施一体化

6、推动城乡交通设施共建、联网、共享。编制城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加快宁宣杭高速和扬绩高速宁国段工程建设,推进皖赣铁路客运专线和既有线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城市西北外环,拓宽改造县乡公路,深入推进“村村通”延伸工程,实现全市城乡路网的全覆盖和无缝对接。加快农村出行公交化步伐,力争35年内所有乡镇、街道出行公交化,所有中心村庄通达农村客运班车,努力构筑“大交通、大发展”新格局。

7、推动城乡配套设施对接、互联、融合。按照现代化生态文明的城市定位,提升改造老城区,加快发展城北新区,高起点规划建设河西新区,加快城区道路、管道天然气、城市公园和水环境工程等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统筹推进城乡供排水、电力、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大力推进数字宁国建设,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农民信息服务四个重点,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

 8推动农村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完善、提升。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农机富民工程,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实施农村新能源建设,加快普及农村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

(四)统筹城乡生态建设,推进宜居环境一体化

9、构建生态和谐的原生态体系。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工程,维护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恢复河道、水岸的自然形态及湿地系统,构建多层次的绿地系统,完善生态型的景观体系建设,着力形成“自然山水在城中,城在自然山水中”的生态城市形态。

10、加强生态的建设与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研究制定以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三绿”(绿色基地、绿色通道、绿色家园)工程和青龙湾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绿化水平,建设风景林地、社区绿地和沿城乡骨干道路、城市街道和水系分布的绿色长廊,推动生态环境由绿化向生态化、艺术化、美观化提升。

11、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牢固树立“大生态、大循环、大和谐”理念,以“节能洁净、高端高效”为目标,培育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打造“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积极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以建设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全省生态村为抓手,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工程,推进中心村庄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大治山、治水、治污力度,推广应用新型生态节能农村住宅和清洁能源,全力推进省道和县乡公路沿线集中整治,探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着力形成风格各异的优美小镇、功能齐全的和谐社区、独具风格的家庭庭院。

(五)统筹城乡社会服务,推进社会事业一体化

12、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为重点,积极开展创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工作。深入挖掘我市多元文化内涵,大力弘扬“翠竹”精神,即勇破勇立的拼搏创新精神、自信自强的艰苦创业精神、竞风竞节的争先创优精神,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宁国人文精神。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加快推进千秋关隧道修复工程,打造有特色的畲乡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河沥老街文化游憩区,提升城市文化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3、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公平发展,构筑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按照“大职教”的思路,规划建设职业教育园区,整合各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劳动力培训资源,全面提升就业培训水平。完善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居民医保并轨运行,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的防控处置能力。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有线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机制。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提高计生优质服务水平。

14、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步伐。加快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金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健全征地补偿制度,实行土地出让金优先安排用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的补偿政策。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解决好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5、加大城乡社会管理力度。巩固领导干部大接访成果,落实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以稳定的环境拓展发展空间。建立交通综合执法机制,营造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深入开展“平安宁国”创建活动,创新治安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抓好两所(派出所、司法所)带两会(村治保会、调解委员会),加强乡镇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救助能力。

(六)统筹城乡生产要素,推进资源配置一体化

16、建立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共享机制。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和征地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探索建立宅基地置换机制和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共享机制。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户将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引导农民以土地和林地入股、租赁、转让等多种形式,融入项目建设和区域发展。完善土地流转的程序和机制,规范流转秩序,在保持全市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对乡镇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指标的给予奖励。

17、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加大农村产品合作、土地合作、资金合作力度,鼓励和支持以多种形式参与城市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探索开放式经营运作模式,培育壮大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充分体现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构筑农民与集体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股权固化改革,规范分配制度,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比重。

18、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鼓励农村信用联社股份制改造农村合作银行,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巩固发展和逐步完善农业担保体系,壮大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和积极发展区域性、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规模,放大财政支农资金的乘数效应。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积极创办村镇银行,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鼓励包括城市工商资本在内的多种资金参与农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19、加强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整合行政资源,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和乡村为民服务机制建设,推进市乡新一轮机构改革。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市乡两级财政分配机制,探索建立功能区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就业、医疗、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城乡制度差别。探索加快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科学规划布局农村新型社区,加强现代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合理设置组织模式,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实行指挥分部指挥长联系重点工作制度,建立工作例会、调度会及督促检查等各项工作推进机制,切实做好示范区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谋划、组织部署、任务交办、问题研究、意见反馈、督促检查、跟踪问效等各项组织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运转有序的良好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整体规划、逐年推进”工作机制,每年围绕示范区建设总体目标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年度目标任务,提出完成时限,强化落实措施,以分步实施的突破促进整体规划的实现。

(二)建立健全政策体系。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一步清理现行规范性文件,修订完善相关政策。重点围绕示范区建设的资金保障、城乡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新型农民的培育、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一元化户籍管理等,研究制定一批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综合配套政策,并选择若干乡镇、街道先行试点。

(三)建立健全评价考核体系。把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成效作为检验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特色,制定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加大考核力度,强化考核的激励作用,促进工作全面落实。各乡镇、街道每年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出台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年度工作计划和落实方案,层层分解任务,逐项抓好落实。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