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商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会动态 / 商会动态

解读“宁国现象”

来源:安徽经济报 最后更新:2004-08-05 20:35:27 作者:聂星 浏览:3736次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连日来,省直机关认真学习、研讨和交流宁国发展县域经济的典型经验,把深入发掘“宁国经验”的富矿,作为推进“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活力之源。
   
(一)

    “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概念。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
的开放且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带动和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中部崛起总体战略布局的两个重要方面。抓好县域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区域发展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县域经济腾飞了,富民强省白、然是水到
渠成。
    县级市宁国,自2000年以来连续四年综合经济实力雄居我省61个县市首位,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县域经济发展的
“排头兵”。在前不久召开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上,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苏洲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部署,我们前段推出了一批重大典型,其中,把宁国市的经济发展作为我们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典型推出。应该讲,宁国的地理位置、各方面的条件都不是最优越的,但是它连续四年在全省县级经济发展上排第一位,他们是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有自己特点的路子。把宁国的经验置于全省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站在宏观的层面上来剖析,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快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
    宁国地处皖东南,与浙江省交界,总人口38万,是全省重点山区县市之一。1987年前,宁国还戴着“贫困县”的帽子,“吃粮靠调进,财政靠补贴”;1995年,宁国一跃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1997年撤县设市;近年来,宁国这个山区小县一直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当仁不让,领先的步伐越来越快。
    座谈会上,宁国市长牛传勇系统介绍了宁国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体会。他说:“不断推进思想解放、观念更
新,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这几年我们有个体会:不论班子如何调整,不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始终坚持加快发展的信心不变,力度不减,注重把上级精神与宁国实际结合起来,把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与宁国区域特色结合起来.保持了发展的连续性。”

    宁国这座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城市,多年来,矢志不渝、一以贯之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
革,扩大开放,大力实施工业兴市的战略。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后,宁国抓住历史性机遇,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县域经济开始迈上发展的快车道;九十年代后半期,宁国及时地把经济发展的着眼点放在“调整结构、消化矛盾和提高质量”上,较早地走出了低谷,经济发展出现重大转机;进入新世纪,他们又最早提出“学习苏浙沪,融入长三角”的战略构想,抢占先机,顺势而动,县域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阶段。
    作为一个人口、资源等方面都不占优势的山区小县,何以能够保持这种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呢?牛传勇认为,这是因为宁国因地制宜,较好地发挥了比较优势:“一是发挥区位比较优势。在经济板块上宁国毗邻苏浙沪,我们在宣城市
率先提出融入苏浙沪经济圈;二是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  宁国资源主要是林业的优势,一个是以工业理念抓农业,二是狠抓了农业龙头企业,抓住了结构调整的牛鼻子;第三,比较注意产业的比较优势。考虑到县城经济发展的特色,我们提出两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建设。这两个基地就是围绕苏浙沪的工业企业做好配套协作的基地,  面向苏浙沪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基地。考虑到宁国的生态环境,我们提出要建设成为长三角的旅游渡假的后花园。”
    近几年,宁国的“工业兴市”战略成效显著。2000年以来,宁国在发展工业化方面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增量的扩张,二是存量的整合,三是招商引资。所谓增量的扩张,就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存量的整合,就是狠抓了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成功推行了民营化改革;招商引资,是宁国市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抓手,当地70%左右的增量资金都是来自苏浙沪地区,号称有六干江浙客商在宁国发展兴业。
    宁国市政府职能部门高效运转,各项创新的配套改革措施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等相继出台,着力营造了“工业兴市”的宽松有序的环境,强力激活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宁国经验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以人为本,狠抓了人才队伍的建设。牛传勇谈道:“我们始终不懈地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个就是干部队伍的建设,抓干部队伍的建设也是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只有抓好了,才能不断地提高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水平;第二个方面,我们注意抓好了企业家队伍的建设。我们宁国有一条叫‘四重四看四不唯’,也就是重水平看实绩不唯文凭,重表现看贡献不唯身份,重开拓看精神不唯年龄,重长处看主流不唯过失。这几年,市委市政府也是坚持了这么一个原则,所以我们的企业家队伍成长得比较快;第三个方面就是注意抓好了科技人才的建设。县域经济科技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发展的瓶颈。我们通过‘政治上给荣誉,社会上给地位.经济上给实惠’,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好用活自身的现有人才;同时也开辟人才的引进通道,积极创造人才‘引、留、用’的良好条件。”
    “宁国经验”有血有肉,特殊的地域文化培育了宁国人求真务实、勇于改革、敢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宁国经验”不能照搬照套,我们要学习、借鉴的,正是宁国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和精神。

    ·(二)

    发展县域经济的“宁国经验”无疑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富矿”。在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座谈会上,省直有关单位的领导与专家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发掘“宁国经验”的实质,探寻它的借鉴意义。省委政策研究室副车任朱少春认为,跳出狭义的“县域”观念发展经济,以城乡统筹的思路总揽县域经济发展,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宁国成功的诀窍所在。他说:“发展县城经济提出融合的思路.宁国带了一个好头。发展县域经济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的产业化和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怎么推进这个进程?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在城乡分割的状态下去推进工业化,我们也不能局限在行政区域内封闭地推进工业化,融入的概念不光是个简单的开放概念。从宁国来说,融入是双向的,把外面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观念要引进来,把我们的劳动力要移出去。在融入中关键还是要发挥比较优势,  简单点说,就是什么东西能做大做强,不要全面铺开,一定要有特色;,现在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现要求,按照统筹的要求来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党的16大报告提出,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这是对我们各项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指针。宁国市长期追求竞相进发、充分涌流的境界,才取得了如今的丰硕成果,让全市38万人民得到了实惠。省发改委副主任陈启涛说:
    “我觉得学习宁国三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要学习宁国人民敢于创业的精神。周夏耘经过十几年艰苦创业,宁国不产汽车,也不消费多少汽车,却产生了一个很大的汽车销售企业。发展县域经济没有一批创业者,政府不支持群众积极创业是没有出路的。第二,要学习宁国人民敢于创优的精神。宁国凤形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2.7亿元,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他们坚持不懈追求的结果,是不断创新创造品牌的结果。第三,要学习宁国人民敢于创新的精神。改革20多年来,乡镇集体企业产权不清不利于继续发展的时候,  宁国市大胆改革,率先完成了集体企业的改制;当企
业发展比较快比较散,需要相对集中的时候,宁国积极地创办工业园区;当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形成落差的情况下,他们大胆地谦虚地提出要加快融入苏浙沪,千方百计地招商引资。发展战略和政策正确,发展环境优越,一切现实的、潜在的生产要素,才能竞相地进发,发展县城经济才大有希望。”
    宁国发展县域经济有很多的亮点,它不仅是全省十强县之首,还有一批在全省顶天立地的优势企业。2003年,宁国市亿元企业达十家,橡胶汽车密封件、耐磨材料、灯具电容器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10%和80%。全省民营经济百强,宁国市有12家,进入十强的有两家。省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南谈道:
    “学宁国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学习它培育市场主体。对于相当下部分落后的市县来看,增强内升动力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我们安徽和东南沿海比,在创业精神上、人心思富、人心求富是有明显的差别,这也是我们比较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培育市场主体,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项工作做好了,我们县域经济的面貌就改变了。从制度层面上看,现在鼓励创业还是要降低门槛。我们觉得在降低门槛方面,政策配套性不够,就使得许多很好的政策实际上执行不下去,或者是打了折扣。”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各项工作。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与宁国市的处处争先相比,我省还有少数
县市发展观念相对滞后,有的死抱着“贫困县”的帽子舍不得丢,坐等财政“输血”扶持,不思进取,或者办法不多。信心不足、活力不够、实力不强、财政困难等问题仍很突出,县域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省财政厅副厅长汪建国说:“我觉得宁国经验最主要值得学的,是学它的精神。第一个就是放。它发展二三产业也好、农业产业也好,放手让农民自己去找市场;第二个就是引。县里面引导农民也好,企业也好,出主意,想办法,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把他们引导到市场经济里来。一个恒。持之以恒,坚持不懈。20多年,坚定不移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促进、放手、引导县里的经济发展。从财力反映,我们61个县,去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08亿,  占全省财政收入只有26%,这么一个财力和这么大的面积相比确实是很不相称的。我们感觉到县域经济发展,应该认识它的新背景、新环境,现在安徽提出县域经济发展,我觉得时机和背景都非常好。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