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03日 星期日
今天是:2024年11月03日 星期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宁国:从“百强榜”消失之后

来源:安徽日报 最后更新:2004-04-12 09:44:38 作者: 浏览:1822次

    二次腾飞

    上世纪九十年代,得益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短短的几年时间,宁国从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小县一跃而成为我省的经济强县,步入了第一个辉煌时期:1995年,县级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省第三位,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也就在这一年,宁国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1997年完成撤县设市时,小小的山城成了全省关注的焦点,前来考察调研的队伍络绎不绝。

    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危机悄悄地逼近宁国。由于受国家紧缩银根、亚洲金融危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宏观环境的影响,宁国经济也从巅峰跌至低谷:许多企业纷纷倒闭,财政收入出现零增长;工业效益综合指数急剧下降,从最高时的180%下降到不足

    100%;企业融资信誉度下降到极点,成为全省有名的“高风险投资区域”。而199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卷走的十几亿元的损失更使宁国雪上加霜。猛然间,宁国沉默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沉。所幸,宁国属于前者。遭受沉重打击的宁国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从2000年开始,进入调整与发展并重、以发展为主的新时期,并在随后的几年中重新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从

    2000年起,宁国的经济运行考核综合指数连续三年在全省各县市中位居第一。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财政收入4亿元,增长20.7%;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增长5.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78%,提高了36个百分点。

                             四点启示

    是什么促使宁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第二次腾飞?探寻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

    第一,始终坚持“工业强市”的战略不动摇。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挫折以后,是否以工业作为主导产业曾经在宁国引起很大的争论。反对者认为,宁国的区位优势并不突出,并且工业基础薄弱,并不适宜于发展工业,因此工业强市没有可能,相反还带来了此次经济的大滑坡。宁国的农业资源,特别是林业资源比较丰富,应该大力发展农业。这种声音当时曾经形成一股很大力量,对当时宁国市的决策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经过反复论证,当时宁国的主要领导人还是力排众议,认为一时的挫折并不足以说明工业在宁国衰落,并继续坚持“工业强市”的战略。更为难得的是,此后宁国的领导人虽几经变换,但“工业强市”的战略却一直坚持了下来。正是由于这一战略的坚定贯彻,宁国工业在前几年实现了跳跃式、超常规发展。2002年,宁国实现工业产值47.5亿元,利税4.9亿元。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家,已形成橡胶汽车零部件、耐磨材料、水泥、化肥、电子元器件和农产品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以宁国水泥厂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

    第二,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加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该市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地区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梯度转移的历史性契机,从改善环境、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入手,以优势项目、骨干企业和经济园区为载体,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2000年至2002年三年间,有5000余名江浙客商落户宁国,累计引进省外、市外资金达20亿元,引资年均增长幅度超过50%;2003年全年招商引资额达到9亿元。

    第三,强化“宁国”品牌意识,全面建设“诚信宁国”。宁国的区位优势并不十分突出,交通状况更非理想。“九五”期末,宁国市二级以上公路占国省干线比例仅为30%,远低于全省62%的平均水平。宁国人曾为此深刻反思。为全面构筑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交通平台,2002年宁国开展了“公路建设推进年”活动,投资2.3亿元的河塘公路已全线贯通,大大拉近了直通浙江的距离,宁广公路、宁港公路建设也全面启动。

    “九五”期间经济的滑坡,宁国人时刻铭记于心。宁国人认为,信用缺失是造成当年被动局面的重要原因。为此,宁国人痛定思痛,提出了“诚信宁国”的理念,下决心重塑信用环境,着力打造“诚信政府”。经过努力,宁国信用形象大为改善,银行资金开始纷纷向宁国倾斜,

    2002-2003连续两年,宣城市各大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的70%投放到宁国企业;国家开发行将宁国列为全省唯一的县级市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试点市,发放短期贷款1亿元,长期贷款

    4亿元;国家农总行与宁国市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给宁国新增定向贷款额度10亿元。

    第四,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宁国深谙治理之道。

    2000年,宁国共清理取消审批事项227项,取消收费项目和降低收费标准63项,为企业减负5060万元。2001年,又建成了全省首家县级市行政服务中心,切实做到“进一个门办好、交规定费办成、在承诺日办结”,极大地改善了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同时,宁国还注重营造政策“洼地”。

    在创造政策环境方面,能宽则宽,能变通就变通,能突破就突破,最大限度地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Copyright (C)2013 宁国市工商联 主办:宁国市工商联
TEL:0563-4022330 FAX:0563-4022330 地址:宁国市人民路人社大厦3楼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63号 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2175号